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点主题一 民主法制—公平与正义的体现人类永恒的时代追求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讲关注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第2讲关注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热点主题一民主法制——公平与正义的体现,人类永恒的时代追求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从古代人们追求公平与正义,到近现代政治体制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以“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演进”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的立法治国和法制建设,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这一热点主题的考查,多是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也反映了高考命题中蕴含的人类追求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一、古代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1.古代中国(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2)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2.古代西方(1)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2)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二、近代欧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1.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3.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三、康梁维新和孙中山共和的治理设想1.康梁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设想(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2)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践。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上书光绪帝,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3)康梁维新思潮的核心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表明中国学习西方进入到“制度”层面。(4)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梁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2.孙中山革命派: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3)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时俱进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初步建立。2.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及政府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及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2019·肇庆模拟)罗马人认为: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对此,罗马帝国做出的反映的是()A.在帝国内推行罗马公民法B.设置专门法庭审理案件C.完全吸收其他民族的法律D.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解析:由材料“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可知罗马帝国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制定出普遍适用的法律,故选D项;罗马帝国时期推行万民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罗马法内容的发展而非罗马法的审判程序,排除B项;“完全吸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答案:D2.(2019·遵义模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民阶层力量削弱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C.人文主义不断传播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启蒙运动时期,“平等”的范围比文艺复兴时期要广泛,并且其内涵比文艺复兴时期有所扩大,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会不断扩大,其力量会不断增强,排除A项;封建统治加强是题干中变化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的变化是人文主义发展的结果,并非其传播的结果,排除C项。答案:D3.(2019·平顶山模拟)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A.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B.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C.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达成共识D.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解析:通过题干中“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可知,北方资产阶级要求保护私人财产,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都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持支持态度,说明他们都主张维护个人财产,故选A项;“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仅是题干的内容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也只是题干内容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主张趋于一致,排除D项。答案:A4.(2019·郑州三模)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解析:法国国王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公共舆论也能对政府施压,这说明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故选B项;法国贵族通过公共舆论施压政府并不是反封建,排除A项;三级会议的召开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C项;贵族要求限制的是国王的强权做法,排除D项。答案:B5.(2019·北京海淀模拟)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选A项。答案:A6.(2019·枣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对皇帝之诏敕的封驳蔚然成风,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贞观元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畦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朝后期到五代,封驳制度一度被废。到北宋,再度恢复。北宋前期设置封驳司负责官文的传递、审查和反馈等,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摘编自王雪玲《论唐宋时期的封驳制度》材料二法国1875年宪法确定议会为立法机关,有对政府的监督权,内阁应取得议会的“信任”,如果议会对政府投不信任票,则将引起内阁辞职。议会的职权还包括通过法律、选举总统、监督政府的活动。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以秘密投票方式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立法提案权,为军队总司令,可以任免一切文武官员,宣布大赦,行使国家元首的职能。此外,总统也可以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宪法规定,总统得到上院的同意,便可解散议会的下院。——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分析唐宋封驳制度与法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皇帝的诏令必须有政事堂的印章,这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回答。第二小问作用,从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中央政府决策和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理论依据,依据材料,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其理论来源应该是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内容、目的、两者的作用等方面回答。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中央政府决策和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不同点:唐宋时期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法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唐宋时期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法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唐宋时期权力制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腐败和低效;法国较好地避免了专制和腐败等问题。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