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高分突破(五)探究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考点阐释】对文章情感、主题的分析概括及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主题,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就本考点来看,有单独设题,也有将本考点与品味语言、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艺术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从高考命题来看,探究概括作品主题,既可以是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的某种思想倾向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探究散文主题及情感类题目常见设问方式有:(1)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题的。(3)文章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4)试探究某段、某句话的情感意蕴。(5)文章以“××××”为题有什么好处?【解题攻略】探究文章的主题、情感的几个入手一、主题探究(1)从文题入手。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标题隐含了写作对象、作者感情、中心事件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如《动人的北平》从标题即可看出主题是写北平令作者眷恋的魅力的。(2)从文章开头或结尾的议论、抒情语句入手。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如《特利尔的幽灵》的最后一句“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它就会有永远的生命”,即体现了文章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永不磨灭的生命力。(3)从各部分的大意入手。有的作品主题并不明显,可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概括出主题。答题格式:①内容概括:一划分全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②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二、情感探究(1)从写作原因入手。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文中的“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如《荷塘月色》中由“心里颇不宁静”,到结尾的“惦着江南”就是解读作品情感的关键原因。(2)从文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如《汉家寨》中的“紧守”“坚守”几个词反复出现,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的深厚感情。(3)从形象入手。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例如,《灯火》中,作者虽叙述了众多灯的形象,但却对煤油灯情有独钟,并且升华到“灯火”的形象,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典例验证】(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解析】选B。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原文第六段虽然谈到“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但结合第七段文字来看,如果不打开心灵之窗,“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以不一定“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文章第一至五段写了透过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窗子,看到的窗子以外的景象;而文章最后一段中涉及的窗子显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窗子了,而是心灵的“窗子”,要根据其所在的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评分标准】共5分,答出第一点得2分,答出第二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你”“我”的指代对象及其显示的作者的视角,注意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人称转换所蕴含的作者的态度。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古寺黄昏朱以撒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解析】选A。“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理解错。应为突出黄昏后小寺庙的清净。5.“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