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高分突破(四)分析作品的形象【考点阐释】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设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请概括某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并加以分析。(2)分析某个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3)分析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解题攻略】一、人物形象1.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的方法(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就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2)从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分析概括。阅读时,标记出描写人物的重点语段,用几个词语重点概括。(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4)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如《汉家寨》中,作者对穿红花棉袄女孩及老汉吃、穿、生活的议论文字。2.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思考角度(1)思考在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2)思考在形式上的作用: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串;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二、事物形象鉴赏作品物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物象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本同人物形象)【典例验证】(一)(2017·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有误,原文为“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由此可知,裙子长度依然保守,只是裙子花色为现代流行,而非选项中“城市里流行的裙子”。★2.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第一问“特点”属于概括题,限定范围为第二段,筛选有关根河的描述即可。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本名字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河一样养育两岸生物。第二问要求答象征意义。由春天“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得出象征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由“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得出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由“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得出河流象征孕育鄂温克人的母亲,哺育两岸的万千生物。答案:(1)特点:有生命力,欢快奔腾;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丰满成熟,哺育两岸万千生物。(2)象征意义:象征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鄂温克人乐观向上的性格;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象征孕育鄂温克人的母亲。【评分标准】特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2分;象征意义3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3.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对“这河的深奥”的含义的理解,关键是看这“深奥”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由表及里地理解,先看根河本身的特点,主要在第二段,我们可看出根河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两岸万千生物的养育;再看在根河边生活着的人,这里既有玛丽亚·索这样的个体形象,也有如鄂温克人这样的集体形象,写出他们的思想行为便是对“深奥”含义的深层理解。对于原因的分析,需要纵观全文,从庞杂的信息中细致地检索出原因。而对于情感,概括归纳出几个论点即可。答案:“这河的深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根河的生命力以及养育两岸万千生物的伟大。(2)以玛利亚·索为代表的鄂温克人停止传统的打猎、伐木活动,转为守护驯鹿和看护森林,与森林河流和谐共处。(3)鄂温克人搬下山,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草木以及驯鹿等动物,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抵达不了”的原因是“我们”是山外的人,匆匆来去,无法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贴近森林河流生活的丰厚经历和思索。表达了作者对森林河流的敬畏和对鄂温克人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敬意。【评分标准】含义3分,每个含义各1分;原因1分,情感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老海棠树史铁生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带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