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考向全国卷三年考情命题特点201720182019哲学的物质、运动概念高考对物质概念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对规律相关知识的考查,有时会涉及意识能动作用、联系等知识物质运动的规律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考向全国卷三年考情命题特点201720182019物质决定意识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中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与规律、实践等知识结合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卷ⅠT40(2)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卷ⅠT22、卷ⅠT23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考向全国卷三年考情命题特点201720182019实践“真理”“认识过程”是高考的重中之重。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常选用当年文化、科技领域的热点考查实践的重要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卷ⅠT21、卷ⅡT22卷ⅡT21卷ⅡT40(1)卷ⅡT23真理认识过程卷ⅡT21、卷ⅢT23卷ⅢT22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人的意识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的物质性社会根本属性承担者无条件有条件本质的人的意志规律规律明确个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的根本属性把握对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理解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理解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世界的物质性(5年1考)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性的概括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多样性。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1)准确把握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因此,二者之间不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2)正确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哲学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考向1世界是物质的(高考浙江卷,T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材料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也体现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②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③说法错误,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D做好本题要把握好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因为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本题中气候情况变差是一种消极的、向下的变化,不是发展。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B。地球上的无机环境能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说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①正确;该发现为我们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性,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④正确。②③表述错误,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考向2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由此可见,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①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多数与少数的关系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排除。[答案]D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和抽象,其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对于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可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角度来认识。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解析:选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D说法正确。A、B、C三项说法有误,排除。1.(2017·高考江苏卷,T25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矫正]客观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2.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矫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不是意识的产物。3.雾和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矫正]雾和霾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而不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4.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矫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哲学的运动概念(5年0考)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正确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在于物质自身存在的矛盾。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其中,运动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③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考向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高考江苏卷,T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①当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当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④排除。[答案]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名言名句的含义。题目中“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要根据事物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策略。3.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B。材料主要说明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在盐分不断注入和流失中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显然是一种动态的稳定,①②不符合题意;盐分的注入和流失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是相对静止的表现,③④符合题意。考向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高考天津卷,T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体现了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②;新常态没有体现出曲折性,排除③;④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做好两个区分:一个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与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另一个是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4.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的是()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