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客观世界能动性历史性来源唯一标准目的相符合正确最基本人人平等条件和范围过程反复性开拓创新检验和发展理解个概念实践、真理把握个特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牢记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年5考)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1.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特点主要内容区别客观物质性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特点主要内容区别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特点主要内容区别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特点主要内容联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考向1实践及其特点(2019·高考北京卷,T28)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解析]题干中“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的现实”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说明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D正确;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A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C错误。[答案]D1.“十三五”时期,我国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用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①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基础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③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④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十三五”时期,我国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这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②当选;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说明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③当选。①错误,真理的获得必须以实践为基础;④不符合题意,排除。考向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019·高考全国卷Ⅱ,T2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知识更新加快、社会分工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都为青年认识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③正确。青年要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④符合题意。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且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性认识,①说法错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而不是认识,②说法错误。[答案]D2.[2018·高考全国卷Ⅱ,T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解析:本题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为背景,属于原因类试题,要求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对此,首先要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后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中课题组根据社会需要选题、解决群众需求、进行应用推广等内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目的,课题组不断突破、解决各种关键性难题,推动水稻亩产不断提高,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推动作用。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矫正]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且并不是总能成功的。2.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矫正]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3.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矫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矫正]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矫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真理与认识过程(5年9考)1.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真理和谬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2.认识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本身具有客观物质性。(3)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正确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主观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主观不符合客观的认识就是谬误。二者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2)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反之,若再回到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正确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理解原因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