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把握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题四大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考点1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点解读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现将炼字相关知识图示化,如下:类型作用典例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赋予形象以动态感。如2011·天津卷《骤雨》颔联“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两句中的“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如2013·湖南卷《钓船归》首句“绿净春深好染衣”中的“净”字,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名词多个意象名词连用可营造出富有情韵的意境。如2012·广东卷《余杭四月》颔联“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上句将“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排列;下句将“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排列,营造出一种富有情韵的画面。活用词临时改变词性,往往为诗眼,具有化静为动、化庸常为神奇的功效。以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居多。如2015·广东卷《早过大通驿》颈联“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中的“软”“轻”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软:使……柔软;轻:使……轻。江水本窈深而显冷涩,但在习习晨风吹拂之下竟显得柔软,“软”字很形象地写出晨风轻轻吹送、江水微微波褶的情状,从中亦可见出诗人的早过大通驿的轻快心意。数量词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周邦彦的词《风入松》上阕“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其中“一丝柳、一寸柔情”,形成贴切的暗喻,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描摹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李清照《声声慢》,具体内容见本考点【教材回扣】栏目。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2014·四川卷《秋暮吟望》颔联“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两句中的“常”“偏”两字,“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教材回扣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词中叠词的妙处。解析:分析叠词的妙处,首先观察叠词的词性特点,然后解释词语的含义,再分析其作用。答案:“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真题对接(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解析:1.审清题干。“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指明了炼字的具体内容,“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指明了答题方向,主要是分析写景的妙处。2.分步解答。本诗前两句写天刚刚亮,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五盘岭,三、四句写登高所见到的江水和群山的景象。远处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撞击着岩石,一个“斗”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岸崖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攒”字形容群峰相连,仿佛聚在一起,太阳隐于群峰中。先描绘画面,再阐明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2015·山东卷)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3.(2015·湖北卷)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2014·湖北卷)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解题步骤第一步:找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并分析其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或相关背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答题模板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特点)的形象,(分析),诗人借此形象抒发了(或表达了)(中心)的情感(或“追求”)。巩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鹧鸪天东阳道中①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①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迢,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入,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其中的“旌旗”借指军队。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解析:A全词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没有“羁旅之悲”。2.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在这句中叠词有两个,“历历”“萧萧”,答题时首先要说出该词在文中的意义,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和抒发的情感。答案:“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穿着戎装的战士们,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陈述内容)两个叠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表达效果)渲染了作者因能为国效命,一展抱负的喜悦欢畅心情;(情感角度)同时这两个叠词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艺术效果)考点2鉴赏诗歌的诗眼考点解读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仍然属于炼字的范畴。“诗眼”可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所谓“句中诗眼”,是诗歌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等作用。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教材回扣阅读《登高》一诗,回答后面问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有人评论说,“悲”是杜甫《登高》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解析:本诗共有八句。第一联写远景及高处的景色,用环境衬“悲”;第二联写近景及低处的景色,也是用环境衬“悲”;第三联写自身的状况,本身就含“悲”;第四联用“苦恨”等正面写悲。答案:同意。“悲”字是点睛之笔,四联分别写眼前景象的悲凉,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慨,流落他乡的悲苦,国破家亡的悲愁。四联均暗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悲痛心情。可见“悲”是全诗的关键。真题对接(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解析:首联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以景烘托心情,写自己漂泊之烦乱心绪。颔联写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得早;虚写在梦境中不觉得山高水长,回到家乡,表现怀乡的感情。点明了“乱”的部分原因。颈联,意境提升,转写“坐感岁时”,抒发对国运的感慨,这也是引发心绪烦乱的原因。故心绪烦乱的主要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尾联说蝉声聒噪,以景衬托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作为诗眼的词。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点明该词在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答题模板本诗(句)诗眼是(词语),全诗(列举内容)都体现了这个词语。内容上:奠定了(术语)基调,营造了(术语)意境,表达了诗人(中心)感情。结构上(术语)。(涉及不到的可不写)巩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