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六 1 突破常见文言实词四大考点课件 苏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点突破熟知高考怎么考学案1突破常见文言实词四大考点考点1多义实词考点解读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例如:“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实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例如“兵”的引申义:(1)士兵,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2)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义就是通过本义打比方而固定下来的意义。例如:“金”的比喻义为“坚固”。如“金城千里”(《过秦论》)。假借义就是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例如:“颁”是“斑”的借字,假借义是“头发花白”。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解题指津1.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A项,“墨子闻而悼之悼,哀悼”。结合上下文可知,墨子听说“楚欲攻宋”而“悼之”,这里的“悼”与“哀悼”没有关系,而是说墨子内心有一种“恐惧、担心”。根据语境推断,该项解释错误。【应用体验】(2018·北京卷,节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断,根据语境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①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释义:②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释义:解析:①此句是一个排比性的句子,出现了三个时间概念词:“月”“时”“岁”。“月”和“岁”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一月”“一年”,那么根据这个语境,“时”处在“月”和“年”中间,根据语境可以推测为:“一季”。②句的语境是说一般人在面对小事和大事时的不同态度,面对小事“傲慢”不在意,面对大事则开始行动。那么根据语境,可以推测“务”的意思应该是:“从事”“处理”或者“行动”。答案:①一季②从事/处理/行动参考译文:积累微小,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喜欢怠慢小事,大事发生后才行动起来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它花费的时间就多,它积累的功效就大。大事发生得少,花费的时间少,它积累的功效就小。所以善于每天处理小事的可以称王,善于每季处理小事的可以称霸,临事才来修补漏洞的就危险,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称王的人慎重对待每一天,称霸的人慎重对待每一季,仅存下来的国家危难过后才会感到悲伤,亡国的君主到了失去国家之后才知道失去,死亡来临后才知道死亡,亡国的祸患不是后悔所能承受的。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在于每季的积累;称王的人的功业名声,在于数不尽的每天的积累。财宝货物越大越贵重,政绩功业与之相反,能积累微小的才会迅速成功。《诗经》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2.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是指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以明确: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可以推知它的词义。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C项,“不接当事当事:权要”。由句中的“接”是动词(接触、结交)可推断“当事”是名词,在句中作宾语。该项解释为“权要”是正确的。【应用体验】(2018·浙江卷,节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断,根据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①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释义:②必也蹈.而行之释义:解析:①句是说读书,“章句”是名词,“章节句子”的意思。可推知“治”是动词,作“章句”的谓语,是“研究”的意思。②“必”是副词,“行”是“实践”的意思,“蹈”应该作“行”的状语,“而”起修饰作用。可推知“蹈”是“亲自”的意思。答案:①研究②亲自参考译文: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对这种情况很气愤。(他)读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探究其中的义理才行。(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只诵读先王的文章)对他自己来说与邻里相比也就没有突出的地方,对他之外来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义理)。不能发扬光大,先王之道就遮蔽起来了,于是(他)探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和文章来宣扬倡导它。3.对称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应用体验】(2018·北京卷,节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断,根据对称结构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文本见【语境推断法】①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释义:②补漏者危.,大荒者亡释义:解析:①句中,“王”在教材中经常出现,“称王”义;其对应位置的“霸”根据对称推断法,可知,应为“称霸”的意思。属于意思相近,词性相同。②句中“危”和“亡”处于相同位置,其义相近。“危”应是“危险”的意思。答案:①称霸②危险4.联想推断法方法示例课本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2015年山东高考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2016年天津高考中“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一句,若要判断“罹”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死),解释为“遭遇、遭受”。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2015年福建高考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应用体验】(2018·浙江卷,节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断,根据联想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释义:解析:“善”可联系《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句,都是“友好、亲善”的意思,作动词。答案:友好,亲善参考译文:这时有人举荐太初博学有文采,天子下诏任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逢有个平日不喜欢太初的御史,上书说太初放纵而不遵礼法,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就要到了,又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善良、有政绩,不是放荡不羁的人。5.通假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如2014年高考全国Ⅱ卷第4题A项,“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句中“振”通“赈”,解释为“救济”是正确的。【应用体验】(2018·江苏卷,节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断,根据通假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释义:解析:“裁”通“才”。答案:才,刚刚参考译文:古代的人往往对自己以前管理的地方多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大概是因为)贤能的人对待百姓像对待家人一样,做官而不能忘记他管辖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也不能忘记他们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到白下做官。现在戊申年了,感激吕峄亭观察使多次写信邀请,(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来到沭阳),住宿在钱接三家里。钱接三去世的父亲以前接待过我,他的父亲钱鸣和精神矍铄有美髯,钱接三和他父亲长得很像,和他谈论我和他父亲的旧事,他反而不很清楚。(可能是)我离开沭阳时,他才刚刚断奶的缘故。6.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D项,“力不赡.耳赡:足,够”。句中“赡”字的形旁为“贝”,与财物有关,本义是供给、供养,引申为充足、充满。故解释为“足,够”是正确的。【应用体验】(2018·浙江卷,节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断,根据字形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释义:解析:“袂”从字形看是衤字旁,和衣服有关,再参考上下文,提到了帽子,那么这里可以推断为“衣袖”。答案:衣袖参考译文:天下不崇尚儒者很久了。当今世上的士大夫,开口说话一定自称儒者。儒者究竟是怎样的呢?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带、宽大的衣袖,这样穿戴的称为儒者吗?巩固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①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②,廉如伯夷③,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④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⑤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⑥,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注】①不信人:不诚实的人。②尾生:传说尾生很讲信义,曾与一女子约会桥下,洪水来了也不离去,终于被淹死。③伯夷:姓墨胎,名允,字公信,孤竹君的长子。周武王灭殷,伯夷义不食周粟,与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④扬:原作“杨”,据黄丕烈《札记》改。⑤自覆:自取灭亡。⑥营丘:在今山东临淄境内。1.与“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一句中“信”的含义不相同的一句是()A.武安君,天下不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