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 学案15 精准鉴赏、分析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专题重点,技法突破语文•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专题六古典诗歌鉴赏学案15精准鉴赏、分析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核心内容概览经典体验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弘扬正确的价值观。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答案D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二、(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首联中“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的意思是初秋造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门”。答案造访朱门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趣味;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修养;另外,用“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三、(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行踪不定,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准确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四、(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答案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核心突破1.熟知技巧“4类型”表达技巧指诗(词)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细节描写、白描、视角变化、以乐景衬哀情表达方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烘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化用、自况、正反、抑扬、对写、曲笔、以小见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列锦、炼字、顶真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照应、总领、总结、铺垫、过渡等2.明确审题“4方面”(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①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②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给出“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指出所使用的表达技巧。(2)审范围(区间)依照鉴赏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应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3.掌握解题“3步骤”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练悟结合一、(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解析本题既考查了表现手法,又考查了构思技巧。考生首先要弄清诗句的意思,尾联是写等待夜深之时相伴徘徊,在秋风斜月之际垂钓而回。然后分析其中所用的艺术手法,可将平时掌握的表现手法和原诗句相对照,发现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尾联描写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于构思技巧,因为所考查的诗句在结尾,且又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适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褒斜①不容幰②,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③祭酒④客,山木女郎祠⑤。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注】①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而得名。②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③官桥:官道上的桥梁。④祭酒:古人出行要祭祀路神。⑤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当为泛指。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精妙语句的能力。从标题“送杨长史赴果州”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先写离别的情景,再写友人行程之远、路途艰辛等,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是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属于虚写。诗人使用两个传统意象,一个是“月”,一个是“子规”,意在借月亮表达相思之情,借子规表达寂寞、愁苦以及盼朋友早归之意。答案①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和典故抒发情感。“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在同一轮明月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