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 题型4 明确三个关键点,逐字落实通句意——翻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五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题型4明确三个关键点,逐字落实通句意——翻译题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必考点,也是最易失分的地方。分值高,难度大。虽然翻译有一套“留”“补”“删”“换”“调”“变”六字诀,但在实际翻译中,错留、漏补、未删、乱换、不调、误变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文言文翻译的质量,造成文言文得分率较低。一般10分的翻译题,考生平均得分只在4至5分左右。二轮复习,要突破文言翻译的高分瓶颈,力求准拿高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节选自《三国志·卷四十》)把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2)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解析:这两句话的采分点是:(1)“乃”,竟然;“拔”,提拔;“领”,兼任;(2)“假借”,宽容;“至忿”,认为是最仇恨的;“有如水火”要翻译出比喻义。答案:(1)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无人不感到惊讶。(2)唯有杨仪对他不宽容,魏延因此十分仇恨他,两人关系势如水火。[参考译文]魏延,字文长,是义阳人。屡立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迁治所至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川,大家都议论认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心想必定是他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无人不感到惊讶。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都想请求率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兵两路进发而会师潼关,像从前韩信所为,诸葛亮总是制止不允。魏延常以为诸葛亮胆小,叹息遗憾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魏延既善于养兵,又勇猛过人,加上性格高傲自大,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唯有杨仪对他不宽容,魏延因此十分仇恨他,两人关系势如水火。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选自《吕氏春秋》)把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2)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解析:这两句话的采分点是:(1)“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艰苦;“耕稼”,农业耕作;“何为……也”,疑问句式,怎么才……呢?(2)“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过”,不超过;“百舍”,几百里远的地方。注意翻译后语句的通畅。答案:(1)(宁越)认为耕作很艰苦,对他的友人说:“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痛苦呢?”(2)箭的速度很快,射程却不超过二里,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参考译文]宁越是中牟的草野之民。他认为耕作很艰苦,对他的友人说:“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痛苦呢?”他的友人说:“做什么也比不上学习。学习三十年就可以显达了。”宁越说:“请让我用十五年来实现。别人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睡觉,我不敢睡觉。”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箭的速度很快,射程却不超过二里,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现在凭宁越的才干,又长久不停地努力,他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应该吗?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把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2)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解析:这两句话的采分点是:(1)“举兵”,起兵,率兵打仗;“拊”,通“抚”,抚慰;“拒”,抵抗;“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2)“监国”,临时管理国家事务;“庶政”,大小事务;“闻”,动词活用为名词,名声。答案:(1)成祖起兵,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士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2)成祖屡次北征,命令朱高炽代管朝政,裁决各种政务。四方有水旱饥荒,总是派人赈济抚恤,仁爱的名声大显。[参考译文]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成祖起兵,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士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此前,郡王朱高煦、朱高燧都因为聪明狡黠得到成祖喜爱。而朱高煦参军有功,宦官黄俨等人又阿附朱高燧,于是暗中图谋夺取嫡子的地位,诬陷世子。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令朱高炽代管朝政,裁决各种政务。四方有水旱饥荒,总是派人赈济抚恤,仁爱的名声大显。而朱高煦、朱高燧和他们的党羽每天寻找机会谗毁构陷太子。成祖有时问太子:“你也知道有人诋毁你吗?”太子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儿子的本分而已。”永乐十年,成祖北征回来,黄俨等人图谋拥立朱高燧,事情被察觉受死刑,朱高燧由于太子的竭力开脱得以免罪,从此太子才安宁。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2)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解析:这两句话中的采分点是:(1)“虽”,即使;“济”,成功;“圣”,高明;“殆”,危险;(2)“诉”,控诉;“达”,传达;“为”,因为;“之”,指代这件事。答案:(1)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2)滕元发说:“(假如)有人控诉宰相,却让他儿子传达,行吗?”神宗明白了,因此取消了这个任命。[参考译文]滕元发,起初名甫,字元发。召入朝廷考试,担任集贤校理。神宗登上皇位,召滕元发来问他治理混乱局面的方法,神宗说:“你知道君子和小人各为其党吗?”滕元发说:“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神宗认为是名言。晋升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议论认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是跋扈,神宗问滕元发这问题,滕元发说:“宰相固然有罪,但认为宰相是跋扈,那我就认为这是欺瞒天理陷害人了。”授任御史中丞。宰相让他儿子主管鼓院,谏官们认为不可以这样。神宗说:“鼓院仅传达事情而已,这对于事情有何妨害。”滕元发说:“(假如)有人控诉宰相,却让他儿子传达,行吗?”神宗明白了,因此取消了这个任命。一、聚焦实词、虚词和句式文言文翻译考查题一般是从以下三个层面赋分的: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对于考生来说,必须有强烈的“采分点”意识,并且在具体翻译中落实到位。(一)悟词义——重点实词要落实1.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通“早”。2.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其意义与现代汉语有了差异,具体体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方面。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蹑履相逢迎..”,“逢迎”,古义是“迎接”;今义是“迎合”。3.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如:《张衡传》中的“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其中“奇”为意动用法,认为……奇异”。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往往有比喻、引申、假借等关系。如:《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其中“除”应指“授予官职”。文言实词翻译“3译准”1.译准古今异义词为了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对此考生要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密结合语境确定其义。2.译准多义词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翻译时,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3.译准专有名词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有名词,结果硬译出来,必然造成失分现象。[典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欲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2)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欲去。[规范思路]第一步,译准古今异义词有些实词的意义到了今天发生了变化,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如第(2)句中的“牵迫”,今义是“紧迫”,而在句中意义应为“受胁迫”。第二步,译准多义词文言文中的实词大都有多个义项,具体在语境中却只能使用一个意思,这类一词多义现象也要在翻译时注意。如第(1)句中的“道”,应为“取道”之意。第(2)句中的“或”,应是“有的人”的意思。第三步,译准专有名词对于专有名词,在翻译时也要注意,不能将其拆开或随意翻译。如第(1)句中的“洛”,指洛阳;“公府”指官府。第(2)句中的“熙宁”是年号,不用变动。[满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