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练42文字运用+非连续类文本阅读一、文字运用(17分)1.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植物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感情,高度敏感。很多时候,它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低于人类,人类尚未完全发现而已。有一种叫苜蓿的植物,在欧洲能正常生长;被移植到非洲后,它会额外分泌一种激素,使得羊不愿意去吃,达到保护自身种群的目的。①以便________②只是________③甚至________④但________⑤而且________答案①(以便)达到②(只是)人类尚未(区别于另两处“人类”)③(甚至)不低于④(但)被(或:被移植)⑤(而且)高度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声调是指发音时贯穿于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不同的声调分别具有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特点,__①__。同一个人的不同的音高变化,__②__。声带越紧,声调越高;声带越松,声调越低。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声带先紧后松,__③__。控制声带的松紧可以形成不同的音高,从而构成不同的声调。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或:这种变化主要是看音高的变化)②是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或:和控制声带的松紧有关)③声音就由高变低解析根据第一空前面的关键词“变化”和第一空后面“音高”一词以及文段最后一句所总述的三者关系“从而构成”的提示,①处可填“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或“这种变化主要是看音高的变化”;根据第二空后面“声带越紧,声调越高”“声带越松,声调越低”的规律,②处可填“是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或“和控制声带的松紧有关”;根据第三空前面“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句式,结合照应关系,③处可填“声音就由高变低”。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1)请阅读下面这幅端午节LOGO图片,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内容,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一副纪念端午节的对联,但顺序已被打乱,请你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重新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2分)龙舟飘香逐水箬叶千古事四时情一粽尝来百桡划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两座形似粽子的山为背景,山前的水面上有两条竞渡的龙舟,龙舟上有“端午”二字,图的右上方是篆体的“中国节”印章。(2)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与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焕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城乡融合发展要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发展路径,让乡村平等地汲取城市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乡村广阔的沃土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乡,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力量源泉。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文化深度交融,推动城市“新传统”与乡村“老传统”和谐交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正向作用,引领乡村发展走向全面繁荣兴盛。(摘编自林志鹏、刘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光明日报》2018年6月1日)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正在经历极其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原有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某些成分,已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作努力的方向,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强有力的党建加强乡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二,整合乡村各个群体的力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第三,严厉打击乡村黑恶势力,维护好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建设平安乡村。第四,建立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第五,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摘编自张翼《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3日)材料三: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如今的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今天的乡村大地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这些农民自己创造的新事物,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如何防止村级组织行政化,提高村规民约认同度,让乡村人气更旺,都需要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实现乡村善治,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摘编自朱磊《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民富方能国家盛。上述三则材料都表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视。B.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弥补城乡差距,建成小康社会。C.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看,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凝聚群体力量,又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以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D.大包干、吃大锅饭、发展乡镇企业和特色乡村、实行土地流转、组建资金互助组等农民创造的新事物有助于汇聚乡村振兴的合力。答案D解析D项,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三,农民创造的新事物不包括“吃大锅饭”。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树立“城乡等值”“共存共荣”“共建共享”的新理念,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B.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从社会治理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C.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是对标城市输出物资援建乡村,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与聚集,补齐农村短板,带动农村发展。D.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农民必须强化农村发展的主体意识,承担起这一伟大使命。答案C解析C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的不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而是要在乡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6.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应该注重发挥哪一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阐释这一方面时,这三则材料又各有什么侧重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这三则材料都认为,应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第二问:①材料一强调要在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让乡村汲取城市资源;②材料二侧重在乡村治理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移风易俗;③材料三侧重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解析学生首先应读懂题干要求,即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阅读,很明显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讲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侧重点方面,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来源和题目,了解材料内容的重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