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小题天天练(一)一、语言基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________。亚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陆地上居住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47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________。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________成深厚文明。作为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________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不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及自身内部中发展壮大。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发祥地不胜枚举沉淀凝聚B.发源地不胜枚举沉淀凝结C.发源地星罗棋布积淀凝结D.发祥地星罗棋布积淀凝聚答案D解析“发祥地”原指先王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明等起源的地方。“发源地”通常指可考证的、物质范畴的发出、根源之处。根据语境中的“人类文明”,可知此处应用“发祥地”。“不胜枚举”指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星罗棋布”指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语境中有“数量多、分布广”的意思,应用“星罗棋布”。“沉淀”多形容情感。“积淀”多形容文化、知识、经验、素质等。根据语境中的“深厚文明”,可知此处应用“积淀”。“凝结”多指结合在一起变成新的形态,或指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常用于比喻,指血、汗、思想、感情等凝结成新的东西。“凝聚”泛指事物聚集在一起,或指气体变成液体,常用比喻,指思想感情、精神、智慧或心血等聚集在一起。根据语境中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可知此处应用“凝聚”。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惠民利民、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安民富民、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B.惠民利民、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价值导向,安民富民、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鲜明的处世之道C.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D.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价值导向,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处世之道答案C解析注意前后照应。“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价值导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国不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以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B.不仅各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以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C.各国不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以及自身内部发展壮大。D.不仅各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而且亚洲文明也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以及自身内部发展壮大。答案B解析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前句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自身内部以及同世界文明”为递进关系,不能颠倒。只有B项恰当地修改了两处语病。二、名句名篇拉网训练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1)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为政》)(4)子曰:“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为政》)(5)子曰:“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陋巷,___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子罕》)(11)子曰:“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子张》)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2)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3)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6)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9)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10)不舍昼夜(11)三军可夺帅也(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①(2019·课标全国Ⅲ)《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②(2018·课标全国Ⅰ)《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答案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作文审题训练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材料二: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俄]乌申斯基材料三: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审题分析三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写农村夏日的劳动场面,男男女女各劳其事,连孩子也耳濡目染,喜欢劳动;材料二写劳动对人的意义,是人在内外各方面趋于完善的源泉;材料三借毛泽东对儿子的寄语说明人需要在劳动中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三则材料写出了劳动之于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立意需围绕此进行。另外写作要求中设置了具体情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这提示我们在写作中应联系当代现实生活,写出时代感。立意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劳动创造;各劳其事,共建强国;生命在于劳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