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命题点三观点推断题——“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论述类文本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既注重说理论证的层次性,又遵循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等。因此,文本逻辑性成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一命题点。而逻辑的本质在于推断,高考全国卷的第3题都属于推断题,它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是否真正把握文本观点的能力以及推断能力。从第3题选项句式特点来看,选项表述简洁,一般以两个或三个小的语句构成的复句形式呈现。呈现出的推断,前面是前提,后面是结论,要判断选项是否正确,需要“三分析”。[分析方向一]推断前提是否有据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边练边悟](2019·高考全国卷Ⅱ,T3-A)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前提)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结论)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比文题想规律“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没有这个前提,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因此前提不符合文意,无中生有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首先在“审选项,抓关键”的过程中,分出前提与结论,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其次,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到了选项就成整体或局部了。(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分析方向二]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要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一、假设推断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说明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若……就……,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边练边悟](2017·高考全国卷Ⅲ,T3—B)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比文题想规律选项用“如果……就……”联系起来了前提和结论,但是在假设的前提下,产生的结论是“呵护乡村记忆”,而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偷换了结论,不符合原文内容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要判断假设推断类选项是否符合逻辑,需要把握:一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就是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文意就是假设关系);二是假设的前提和结论是否对应文本中文意的假设和结论,不能把前提和结论互换,也不能偷换前提和结论。二、条件推断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①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要……就……”;②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有……才……”;③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无论……都……”。[边练边悟](2018·高考全国卷Ⅲ,T3—A)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文题想规律原文“空间弹性”“制度弹性”与“意义弹性”三者是并列关系,不构成条件关系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判断这类选项,先区分选项是充分条件复句或必要条件复句,还是无条件复句。回归原文,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与之匹配。思考三方面:第一,前后分句是否构成条件关系;第二,是否将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第三,是否将原文中的充分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三、因果推断(果因推断)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断”。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边练边悟](2018·高考全国卷Ⅲ,T3—B)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比文题想规律此选项的前提是根据原文中“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做出的推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会面临不同的危机。城市发展阶段不同,人们注重的制度功能也不同,但仍需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辨正误正确[解题指导]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四、目的推断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分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边练边悟](2017·高考全国卷Ⅲ,T3—C)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比文题想规律选项“为了保护乡村记忆”是目的,“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是这一目的下的措施,“文化需求”在文本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可以由“‘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推断出来辨正误正确[解题指导]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首先考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再考虑“目的”和为了实现“目的”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分析方向三]推断结论是否合理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根据选项结论的语义来源,选项推断又分为文内推断和延伸推断。一、文内推断文内推断是选项前、后之间的关系,由原文中重点语句(一般为长句)内部的语意、句间关系或关键段落中重要概念推断出来,结论是原文应有之意,结论一般由“可见”“说明”“总之”等词语领起。[边练边悟](2019·高考全国卷Ⅲ,T3-A)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比文题想规律选项推论前提“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直接能从“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得出,但结论“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不能由原文推断得出,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并没有“脱离原生的环境”,对能否获得成功,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推论不合理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文内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一般用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词的后面,看这些词语表述的结论是否能依据原文内容相关信息推断出来,注意两点:1.结论过于绝对,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