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考点•重点难点探究固考基•双基体系优化目录ONTENTSC悟高考•真题演练4课时作业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2.群落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实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狼与兔、鹰与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和空间等牛与羊、水稻与稗草寄生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食物资源寄居彼此有利3.群落的空间结构二、群落的演替1.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B图:。垂直结构水平结构(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动物分层:。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3)A图所示的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光照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湿度和盐碱度阳光2.请完成有关群落演替的问题:(1)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①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为,该演替过程属于,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条件不同。②图2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属于次生演替的是,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曲线。丁→甲→丙→乙次生演替起始甲乙乙(2)将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特点、实例填在下列横线处填写处:__A—②→a、dB—①—b、c考点一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考点研析]一、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垂直结构(1)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高山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③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2)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4.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易混易错]辨析群落结构的3个易错点(1)“竹林中的竹子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不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二、生物的种间关系及判断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营养关系图举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2.一升一降―→竞争寄生―→一方灭绝―→竞争,如图丙―→两方皆在―→寄生,如图乙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可能会因竞争力弱而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有物种淘汰。3.交替升降―→竞争捕食→一方最高时另一方最低→竞争,如图丁→升降紧相随→捕食,如图戊[方法技巧]“对比法”判断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的曲线(1)捕食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A):①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甲)数量多,捕食者(乙)数量少。②从变化趋势看: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2)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B):①看最终结果:一种生物数量(甲)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乙)下降,甚至降为0的曲线为竞争曲线。②看影响因素: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和食物,则为竞争关系。[特别提醒](1)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灭绝,两者通过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2)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取决于竞争双方的个体大小,而是取决于空间和食物的重叠范围。[命题探究]命题点1群落的结构1.(2019·山西实验中学联考)下列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群落垂直结构而草原生态系统没有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D.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草原生态系统也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D错误。B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都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越靠近热带的地区,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越高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错误。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B正确。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均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物种丰富度与纬度、距离海洋远近以及地形等很多因素有关,越靠近热带的地区,物种丰富度不一定越高,如沙漠地区,D正确。A命题点2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制约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分析题图,a、b两个种群的数量开始都增加,后来b种群数量减少,最后灭绝,而a种群数量增加,最后基本不变,则两个种群的关系为竞争,A错误;a种群数量的增长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和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制约,B错误;b种群最后灭绝,不属于“J”型增长,C错误;开始时当a、b两个种群数量较少时,竞争较弱,随着数量的增加,竞争逐渐增强,当b灭绝后,竞争程度又会减弱,D正确。D4.(2019·广东揭阳模拟)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长着大豆、杂草和田鼠。杂草中的菟丝子通过蔓状茎扎入大豆茎中吸收营养,而后菟丝子的根退化、叶子黄化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回答下列问题:(1)杂草和大豆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生态系统中的大豆、杂草、田鼠及细菌、真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一场大火将该农田烧毁,一段时间后农田中又出现了杂草、田鼠等生物,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3)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应采用________法。为模拟该调查方法,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使用玻璃球进行实验。他们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2个(其中红玻璃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________个,其中将白玻璃球换成红玻璃球相当于________。解析:(1)农田中杂草和大豆争夺光照、水肥等,属于竞争关系,又由于杂草中有菟丝子,故二者还存在寄生关系。(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火灾后农田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设布袋中原有玻璃球的个数为x,则x∶15=12∶4,解得x=45。将布袋中的白玻璃球换成红玻璃球相当于给第一次捕获的生物做标志(标记)。答案:(1)竞争和寄生(2)生物群落次生演替(3)标志重捕45做标志(标记)考点二群落的演替[考点研析]1.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2.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共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群落演替的类型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终点(1)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2)群落演替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5.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方法技巧]“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命题探究]命题点1群落演替的类型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B.在“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可以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同,A正确;在“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故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被火山岩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使群落结构简单,资源利用率降低等,D错误。D6.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C.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群落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群落的分层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D.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演替的大体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选项A正确。在农田群落的垂直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农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