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刷题首选卷 第二部分 专项篇 专项6 25分+12分非选择题综合练(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专项625分+12分非选择题综合练(二)历史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25分大题练]1.热点主题: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019·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苎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材料二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粒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材料三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答案(1)表现: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任答四点)(2)主要差异:土地经营: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中国小农经济,以个体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关系:英国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农场);中国以封建的租佃关系为主。历史作用:英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3)认识:技术革新;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市场意识;经营管理。(任答三点)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解析第(1)问,从材料“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得出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从材料“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苎麻等”得出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从材料“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得出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第(2)问,土地经营:从材料二“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得出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小农经济,以个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体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关系:从材料二“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可知当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农场,规模化经营,而中国是封建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历史作用:从材料二“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可知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则一直是封建模式,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根据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机械运用等以及材料三“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学习别国先进的技术,从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各种优化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市场意识、经营管理等角度分析。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2.热点主题: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答案(1)相同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有利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注意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条件、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突破等角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国家推动等角度分析。第(3)问,依据材料二“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3.热点主题:交通与社会变迁(2019·山东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答案(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任答三点)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任答三点)(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可归纳为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由材料“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归纳为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由材料“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归纳为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由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归纳为域外交通发达。第二小问原因,可由特点推导而出,交通网络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动探究史料研读高考研析把握考向课后作业的发达离不开国内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繁荣;域外交通发达与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发达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运河的使用则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可知,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新式道路的建设。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体现在交通事业本身的发展及背后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转型上;消极层面,则由材料“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互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