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第16课 琵琶行(并序)课件 粤教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第16课琵琶行(并序)学国学1.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选自《菜根谭》【译文】如果一个人能坚守道德,可能会有寂寞的时候;但那些喜欢攀附权贵的人,却会得到永远的凄凉的孤独。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选自《论语》【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选自《论语》【译文】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4.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选自《菜根谭》【译文】隐伏很久的鸟,一旦飞起必能飞得很高;一棵早开的花木,败落时凋谢得很快。5.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选自《三国志》【译文】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夯基础一、作者名片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后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二、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三、文学常识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行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就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泣的诗篇。四、相关知识1.通假字。(1)曲终收拨当心画.通“________”,________(2)家在虾.蟆陵下住同“________”答案:(1)划用拨子拨(2)蛤2.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3)似诉平生不得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4)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颜料或染料(5)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鼓出来,冒出来(6)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排行第一的人(7)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8)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朝前答案:(1)第二年(2)于是作(3)称心如意(4)神态,脸色(5)爆发出,突然冲出(6)年纪大(7)整理(8)副词,刚才3.文言句式(理解并识记)。(1)判断句:①自言本是京城女(“是”表判断)②同是天涯沦落人(“是”表判断)(2)被动句:①感斯人言(应为“感于斯人言”)②妆成每被秋娘妒(“被”表被动)(3)倒装句:状语后置句: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现代汉语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②转徙于江湖间(现代汉语语序:于江湖间转徙)(4)省略句:①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②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③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④去来江口(我)守空船(省略主语)1.诗歌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和生活遭遇。③交代了本诗歌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2.本诗歌前后贯串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④“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3.诗人是怎样对音乐作生动描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用“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④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4.“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伤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忧心忡忡;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③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5.诗人为什么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与琵琶女有诸多的相似之处: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1.本诗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各有哪些特征?有哪些相似之处?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物特征:琵琶女——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作者——身居高位名动京城(名利双收)。②相似之处: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2.思维争鸣。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琵琶弹奏,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自己送别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这岂不有“文”不对“题”之弊?你如何认识这一矛盾?试说明。观点一:这不是“文”不对“题”,恰是构思之妙。写送别之凄凉衬托了月夜曲的可贵;写出场之难,衬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妙,这是运用了铺垫蓄势、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琵琶弹奏的幽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渲染气氛;写互诉遭遇又反过来为曲奏描写张本,是曲奏描写的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诗文构思,贵在精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此之谓。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繁杂无绪,“文”不对“题”,实则步步映衬,互相支持,突现主旨。观点二:有“文”不对“题”之嫌。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琵琶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后半部分主要写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并且,写前半部分是为后半部分做铺垫——有高超技艺的琵琶女、有治国之能之心的“我”同样沦落天涯,让人倍感惋惜!所以本文应写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我”的伤感。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一、内容梳理二、主旨把握本诗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三、艺术特色1.环境烘托法。本诗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以情动人。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3.画面精彩,音乐的表现十分传神。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彩。(1)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2)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3)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4.叙事抒情水乳交融。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