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第14课唐诗五首学国学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选自《晏子春秋》【译文】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2.疑行无成,疑事无功。——选自《商君书》【译文】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选自《论语》【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选自《孟子·离娄下》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选自《晋书》【译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译文】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夯基础一、作者名片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他擅长七绝,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746)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诗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积极乐观,充满生活情趣。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二、写作背景《山居秋暝》胸怀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做出一番大事业的王维,在40多岁的时候由于政治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了下来,他特地在蓝田(今属陕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吟咏终日。《山居秋暝》就是他这个时候的作品。《从军行(之四)》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现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石头城》作者写这首诗时,唐王朝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锦瑟》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格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三、文学常识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四、相关知识1.单音字。秋暝.()竹喧.()浣.女()江渚.()锦瑟.()惘.然()答案:mínɡxuānhuànzhǔsèwǎnɡ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空空城()空闲()只船只()只是()(2)语境辨析法:那本书他借去很长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归还.()。答案:(1)kōnɡ/kònɡzhī/zhǐ(2)háihuán一、阅读《山居秋暝》,回答问题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以“喧”来反衬“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2.诗人在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直抒胸臆。“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点出了全诗主旨: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二、阅读《从军行(之四)》,回答问题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和孤城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4.第三、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表明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更加坚定,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第三、四两句之间,虽有转折,但两句对比鲜明。三、阅读《登高》,回答问题5.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融进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油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6.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多层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壮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四、阅读《石头城》,回答问题7.全诗写了哪三种“境”?诗中的“境”所包含的“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山围故国。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2)潮打空城。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3)月照女墙。旧时的明月,仍旧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复返。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诗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五、阅读《锦瑟》,回答问题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②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10.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典故,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庄生梦蝶: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曾经有过梦想,曾沉迷的美好的情境。望帝啼鹃:诗人以冤禽(杜鹃)托写遗恨,表达对往事的殷切的思念。明珠有泪:说明理想和梦境在破灭后落得的只是泪水和内心的伤感。暖玉生烟:抒发了理想和梦境破灭后的一种无法弥补的迷惘。1.请根据《山居秋暝》用一句话分别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这些景。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带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间淙淙流动;听见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2.《从军行(之四)》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情景交融,在抒情上又直抒胸臆,有极强的感染力。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诗歌的这一特色。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情景交融:诗歌前两句描绘出边塞千里防线辽阔苍茫、密布阴云、烽烟滚滚的景象,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2)直接抒情: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三个词语极写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爱国主义精神。3.比较阅读是一种快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歌创作艺术的方法,请根据下面的要求,体会《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