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 粤教版必修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议论文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国学1.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选自〔隋〕文中子《止学》【注解】逾(yú):越过,超过。弗(fú):不。施:给予。【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评说】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人生的账簿,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2.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选自〔隋〕文中子《止学》【注解】堪:能,可以,足以。【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它。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评说】人的欲望可以自发生长,无限膨胀,自身没有制动机制。但是思想可以作为欲望的制动机制,制约欲望的膨胀。惑是一种人对事物不能明了的心理状态,是永远不可避免的,行动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夯基础一、作者名片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了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二、写作背景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篇悼词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结和评价。三、相关知识关于“悼词”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诔辞”“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也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现代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是专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传性的专用哀悼文体。四、读准字音1.单音字(1)繁芜.()(2)浅尝辄.止()(3)卓.有成效()(4)诬蔑..()()(5)驱逐.()(6)诽.谤()(7)诅.咒()答案:(1)wú(2)zhé(3)zhuó(4)wūmiè(5)zhú(6)fěi(7)zǔ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①空空白()天空()②和和面()和稀泥()③豁豁然开朗()豁出性命()④给给以()给予()⑤塞闭塞()塞外()塞车()⑥数数学()数落()数见不鲜()(2)语境辨析法①做任何事情之前,最好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再量.()力而行。②她吃完饭把嘴一抹.()就走,根本想不到用抹.()布把桌子擦干净。答案:(1)①kònɡkōnɡ②huóhuò③huòhuō④ɡěijǐ⑤sèsàisāi⑥shùshǔshuò(2)①liánɡliànɡ②mǒmā五、写准字形1.sǔn()失yǔn()落yǔn()命2.顶fēnɡ()fēnɡ()利3.fěi()谤fēi()闻芳fēi()4.dào()念泥nào()船zhào()5.diàn()念diān()量diǎn()脚答案:1.损陨殒2.峰锋3.诽绯菲4.悼淖棹5.惦掂踮六、用准词语1.明确词义(1)浅尝辄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繁芜丛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坚忍不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可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卓有成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2)繁多而杂乱。(3)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4)(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5)无法估计的。形容(损失、收益、作用、影响等)非常的巨大。(6)形容由狭窄昏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7)成绩、效果显著。2.易混辨析(1)肤浅·浮浅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浮浅:浅薄;肤浅。常用于人的作风、为人等。①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仍然不为世界所认知,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________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②关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报道,不存在什么词语能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避免片面、________和失真,怎样才能准确、客观、公正地去反映问题。(2)以致·以至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常是坏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和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①电子商务技术研发差距拉大,标准也不统一,平台技术和解决方案大多从国外引进,________电子商务应用上游在外、根基不稳。②从最初简单的即时通信,到如今的知识检索________集中共建,网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模式甚至思维方式。答案:(1)①肤浅②浮浅(2)①以致②以至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2.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为突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含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3.“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还”字有什么作用?“剩余价值”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还”字表明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1.“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可能”?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做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上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也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3.思维争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第二节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总写马克思一生的重大贡献,是先实践,后理论;后面五节内容详细交代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是先理论,后实践。这样安排合适吗?观点一:不合适。总说不难理解,因为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在于他的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详写部分也应该先实践后理论,这样文章结构更自然。观点二:合适。这种安排体现了恩格斯很深的用意。就文章主体部分来看,如果还是先写实践方面,后写理论方面,那么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马克思在实践方面的贡献和在理论方面的建树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而且读者也弄不清马克思为什么能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前面已经说过,突出马克思实践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作者评价马克思一生成就的着眼点。基于这一点,作者就必须向人们交代清楚马克思为什么会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个原因就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非凡的建树。这样一来,不仅原因交代清楚了,也顺势交代清楚了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建树和在实践方面的贡献的关系,从而达到真正全面地评价马克思一生贡献的目的。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一、内容梳理二、课文主旨这篇悼词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做出的卓绝贡献,热情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的真挚感情。三、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章首尾两段符合悼词的一般格式,第2至8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它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评述。综观全文,各部分、各层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统一。另外,文章善于运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加强这种内部联系,过渡非常自然,结构浑然一体。2.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这篇悼词在表达上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式;对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的方式;而抒情则贯串在整篇文章之中,特别是开头两段和第8段。3.讳饰的手法。第1段中,不说逝世,而说“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