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课件 人民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堂基础巩固知识点一“神农”的传说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出现,C为正确答案。解析知识点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化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答案D答案解析图一反映的是耒耜阶段;图二和图三反映的是铁犁牛耕阶段。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解析3.下图中,标志中国古代耕田农具已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所沿用的是()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判断能力。B是播种用的耧车,C是灌溉用的工具,D是一种耕作方式。A是曲辕犁,代表了我国一种成熟的耕田工具。解析知识点三贫者无立锥之地4.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D答案解析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解析知识点四沉重的赋税和徭役5.古代封建统治者过度征发徭役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有()①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③容易引发社会动乱④社会经济文化凋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直接后果。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是由社会动乱引起的,不是直接后果,应该排除。解析知识点五水利事业的进步6.东汉王景修治黄河成功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了关中灌溉事业发展B.促进了东汉前期经济进步C.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起步D.促进了农作物的更新换代答案B答案解析王景治黄与关中无关,与农作物的更新换代无关,也不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起步,但能使黄河利于两岸的农业灌溉及减少黄河灾害,从而促进东汉前期经济进步。解析[综合拓展]7.识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三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完成:(1)材料一中的农具各有什么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经济形式?概括指出这一经济形式的主要特点。(3)某同学认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人口膨胀直接相关,你认为他的分析是否全面?为什么?答案(1)特点:耦犁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回转不便;曲辕犁结构更为完备,可控制耕土的深浅。认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成就。(2)经济形式:小农经济。特点:小农户个体经营,精耕细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3)观点:不全面。原因:人口增多有利于垦荒面积的不断增加,但土地兼并、耕作技术的进步更是大规模垦荒的重要因素。答案课后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下面三幅图中,可以得出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正确信息是()①已经使用铁农具②牛耕逐步推广③农具种类增加④冶铁业发展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易漏选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和青铜工具,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的技术,故④说法正确。解析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牛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应选C项。解析3.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原始农业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并沿用,因此A项正确。解析4.以下属于汉代精耕细作技术的是()①耦犁牛耕法②垄作法③代田法④耧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垄作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②;判断答案为D。解析5.“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应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中的这段诗句直接反映了()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B.唐朝的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答案B答案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戍”和“役”可以看出这段诗句直接反映了唐朝的兵役和徭役沉重。解析6.土地兼并给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是()A.使阶级矛盾尖锐B.导致农民暴动发生C.使封建国家收入减少D.破坏农耕生产秩序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A、B两项是土地兼并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生产为主体,农耕生产秩序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C答案解析均田制规定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耕种土地同时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由此可知其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解析8.下图是中国古代农民创造的“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A.江南水乡B.云南少数民族地区C.东北黑土地D.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答案D答案解析井渠是关中农民创造的,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代的干旱地区。解析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是什么工具?它以什么为动力?(2)图二中的“御制”意味着什么?图中最后一句诗“月明归去莫嫌迟”说明了什么?(3)图三提供的主要信息是什么?(4)综合三幅画的信息,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翻车。以人力为动力。(2)“御制”意味着封建政府重视农业,把它作为“本业”对待。最后一句诗说明农民耕作的辛劳(时间长)。(3)农民秋天收下粮食后首先要选最好的交给封建国家(官粮),然后才能处理剩余的粮食。说明农业是封建国家的基础产业和主要财政来源,农民担负着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负担。(4)历代封建国家都把农业作为“本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农业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基础,是主要的财政来源;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辛劳和赋税负担的沉重。答案解析该题三幅图既有图片信息,又有文字信息,做题时要注意将二者综合分析考虑,这样才能回答完整。解析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