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环境问题的差异。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课前预习夯基础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依赖与崇拜自然,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平衡关系。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两者间的对抗性增强。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二、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2.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1)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等。(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1)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2)环境问题的区域性。①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②国家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和污染转移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3)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课堂互动提知能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情景导入]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太阳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圆形巨石直径为3.6米、重25吨,表面用繁复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形象地雕刻出阿兹台克太阳历:太阳石中间的人像是给生命以力量的太阳神;周围4个圆图分别代表了太阳时代前的4个时代;内环20个不同的图标标志了太阳历每个月的20天;外环的“V”字符号象征着带给大地能量的阳光;环绕巨石的两条巨蛇则象征羽蛇神和火神。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对太阳神的崇拜。(1)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2)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提示:(1)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既崇拜又敬畏。(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要点透析]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历史时期内容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人口增长极其缓慢迅速增长增长加快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不断发展,有很大提高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极大提高继续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人地关系思想崇拜、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关系①群体采集、狩猎;②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③人类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适应自然;④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①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②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③人类对自然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④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不协调,但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①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②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③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①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②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环境问题生物资源破坏,如物种灭绝,但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草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人类靠迁徙逃避自然惩罚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生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突出[学法点击]示意图示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经典例析]1.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解析: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答案:(1)A(2)C[对应训练]1.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据此完成(1)~(2)题。(1)该思想体现了()A.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定胜天论思想D.人地协调论思想(2)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C.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桑基鱼塘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解析:由题干可知,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答案:(1)D(2)C知识点二直面环境问题[情景导入]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2015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2016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1)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点透析]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特点(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图所示:(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是全球性和局域性,如下图所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①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环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②环境问题的区域性。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a.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学法点击]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经典例析]2.(2019·全国Ⅲ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对区城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湿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答案:(1)A(2)D(3)C[对应训练]2.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1)~(2)题。(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解析:第(1)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