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____。(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表现形式及其关系:必备知识·素养奠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_________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_____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人们借助_________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_____、全体、_____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_____、知觉和__________、判断和_____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_____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_________,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_________关系感觉器官外部抽象思维本质内部感觉表象概念推理初级高级深化感性认识辩证统一反映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___为主体、以____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作为一种___________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_____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活动的形式:_________的生产实践、_________的实践、探索_________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客观世界人客观事物直接现实性观念改造自然变革社会世界规律(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____、实践的_____和实践的_____。它们都是客观的。b.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_________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a.主观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_____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_____实践。b.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_____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_____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主体对象手段运动规律意识指导创造社会关系创造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_____________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_____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____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_____。客观物质对象实践认识工具认识主观世界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只有把_____和_____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_____。(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____和实践所产生的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主观客观实践现实认识结果实践改造世界【观点辨析】有同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事事都要亲自实践,你怎么看?提示:(1)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它混淆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实践。(3)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关键能力·素养形成议题一认识与实践的含义及特点议题诱思: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通过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我国实现了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第一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地月L2点对地对月中继通信。同时,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并将为深空探测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累重要经验。探究:(1)搜集我国改造客观世界取得的重大工程成就,体会实践的作用。(2)与同学交流搜集的成果,讨论分享实践的特点。【归纳·释疑】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联系(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2.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对象:客观事物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侧重点客观物质性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典例·示范】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历史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选择性和创造性【思维·建模】【解析】选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因此“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正确;材料中黑格尔的观点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关联,A、C不符合题意;选择性和创造性是意识活动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素养·提能】杜威认为,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科学精神)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科学精神)提示: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实践应该是一种理论活动。但是,理论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实践,人类就没有任何理论活动可言。黑格尔的观点把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混为一谈,抹杀了二者的区别,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议题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议题诱思: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解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香菇和毒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探究:(1)搜集中外科学家的事迹,说说他们是怎样勇于探索的。(2)与同学交流分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纳·释疑】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理解侧重点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我们只能说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要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的观点。【典例·示范】“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世纪金榜导学号()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思维·建模】【解析】选B。“求知为运用”强调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A非引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与题意无关;C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D错误。【素养·提能】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始终坚守第一线,专心研究水稻。他说:“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来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苗头,才会接近灵感。”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1)材料中袁隆平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在第一线?(科学精神)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袁隆平认为育种工作者只有在试验田才能获得灵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育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推动育种工作者不断探索。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袁隆平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袁隆平从事研究的目的是指导生产实践。(2)“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科学精神)提示: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推动实践的发展。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课堂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