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基础自测】一、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或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健康,不要病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与时偕(xié)行,不要复古守旧。﹒B.同策研究院总监张宏伟曾表示,房企融资难的问题雪上加霜,今年将成为房企生死攸关的一年。C.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地去生活,不要屈服于同龄人的压力,时间有限,不要侑于成见,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D.狩猎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习俗,曾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解析】选C。侑—囿。二、名句默写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文言梳理】一、通假字1.时日害丧(“___”通“___”,___________)2.景公说(“___”通“___”)3.盖《徵招》《角招》是也(“___”通“___”)4.畜君何尤(“___”通“___”,___________)害曷何日、何时说悦招韶畜慉喜欢、喜爱二、一词多义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①王语暴以好乐(名词作动词)_____②述职者,述所职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③遵海而南(名词作动词)_____④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告诉履行职守南行像儿子一样﹒2.形容词活用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以……为忧愁四、古今异义1.兄弟妻子离散古义:_______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妻子和儿女2.无非事者古义:_________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没有不是3.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义: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在那里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2.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贤者才能以此为乐,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快乐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4.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师动众而行,并且征集粮食,运转粮食而食,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文本研读】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3题。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直好世俗之乐耳____________(2)举疾首蹙而相告____________(3)暴未有以对也____________(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____________﹒﹒﹒﹒﹒【明确】(1)只、仅仅(2)全部(3)有什么方法(4)做王,称王2.对文中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变乎色”是因为齐王认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这是令人羞愧的事,感觉难堪。B.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是把百姓对国君好乐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C.孟子跟齐王的这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就在于孟子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而是将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的方向。D.孟子所谓同乐,不仅是指齐王应和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更是指齐王应以百姓之乐为乐。【明确】选D。“应和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错,应是齐王让百姓快乐了,齐王就快乐了。这才是与民同乐。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2)我们大王既然如此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4~6题。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1)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2)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____________(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____________(3)春省耕而补不足____________﹒﹒﹒【明确】(1)介词,“在”(2)结构助词,用于判断句中,表示提示和停顿,不译(3)连词,表示顺承关系,不译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孟子先承齐王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论点。B.文中的晏子借夏谚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C.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D.文中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的。【明确】选A。应是“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2)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我们的王不游乐,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救助?一巡游一游乐,都可以做诸侯的榜样。【要点探究】1.“庄暴见孟子”这则一开始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有什么作用?【点拨】(1)正面提出论题;(2)制造议论悬念;(3)以庄暴无言以对齐宣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2.孟子善用故事说理,在节选的第2、3则中引用了哪些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故事好处第2则引用《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受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第3则引用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应如何出游【备选要点】1.这三则选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说理,请举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点拨】对比内容好处第1则选文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正反对照,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突出了国君应当与民同乐的主旨对比内容好处第2则选文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爱惜民力,深得百姓爱戴,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受到百姓唾弃,百姓欲与之同归于尽一正一反,有力揭示了君王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对比内容好处第3则选文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巡狩、诸侯述职,都是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眼下君王出游是“流连荒亡”,兴师动众而劳民伤财,为百姓添乱增忧从正反两方面,来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2.孟子善辩,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显示了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要说服的对象是齐王。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点拨】(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孟子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2)把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孟子并未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而齐王一时摸不着头脑,顺着孟子的思路回答“不若与众”。既然承认“不若与众”,那就得承认下文所说的“与民同乐”的观点。(3)对比和重复。运用对比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又有重复之语。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联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后人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明确】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君主对老百姓要有仁爱之心,而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关心和尊敬君主。它强调统治者要有推己及人的情怀,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一句话,就是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唯有“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才能达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说自己的快乐来自百姓的快乐:“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是继承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进一步提升丰富了“与民同乐”思想。思想境界比“与民同乐”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