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教无类【基础自测】一、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或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村民代表积极捍卫自己的利益,不同意仓促表决,几个代表带着愠色直接甩手而去,会议不欢而散。﹒﹒B.对于书室为数不多的石景山来说,它珍贵得像一块静影沉璧,安安静静地照亮着城市一隅(yù)。C.美国国会通过的有关法案罔(wǎnɡ)顾事实,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D.中国国际足球对抗赛在圣保罗州的索罗卡巴竞技俱乐部落幕,有“室内足球之王”美称的巴西人法尔考受邀与来自中国深圳的教练和青少年球员切磋球技。﹒﹒﹒﹒【解析】选B。“隅”应读作yú。二、积累熟语,并判断词语运用的正误1.有教无类: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类,种类,区别。2.不愤不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启,开导、启发。3.不悱不发:指不到学生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发,启发。【运用】(判断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1.吴卓浩认为,老师因为工作压力、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无法对有教无类的学生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有教无类”在这里做定语修饰学生不当。2.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可谓千差万别!一部分学生认真倾听,心无旁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在下面做小动作,说话吃零食,如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然就学不好习了。()﹒﹒﹒﹒﹒﹒﹒﹒×。此处望文生义,误用为“不发愤学习”了。三、名句默写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答案:1.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学而不思则罔【文言梳理】一、一词多义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名词作动词)_____﹒告诉2.动词活用①求也退,故进之(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②由也兼人,故退之(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使……推进使……退三、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2.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到了四、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尹子文多次做官当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多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的什么啊?【文本研读】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3题。子曰:“有教无类。”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对文中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B.“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地位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C.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是由于两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不同。D.公西华能够注意到孔子前后的回答有所不同,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爱思考的人。【明确】选B。“结合受教育者的地位高下”错,应是结合受教育者的资质水平。2.从上文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材”包括哪两个方面?【明确】一是资质水平的不同;二是性格、能力的不同。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2)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够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4、5题。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4.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B.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这个词在封建社会自带贬义色彩。C.乘,古代称兵车。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千乘之国,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即诸侯国。D.大夫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明确】选D。大夫在古代不是一个官职名,是一个官阶名。5.结合选文中孔子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评价,解释“忠”和“清”的含义。【明确】“忠”是对人对事尽心尽力;“清”是保持自身的清白。【要点探究】1.从选文看,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和实践了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方法?【点拨】2.文中第9则和第10则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点拨】(1)在这两则对话中,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2)《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是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铺垫和辅助的作用。3.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点拨】无论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还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其精神都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相一致。但两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潦倒,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裕,发了财,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贫而乐,富而好礼”则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上,是更高的标准。4.第2、3、9三则选文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方法?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点拨】①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②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的智力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如何理解上面这段文字所揭示的道理?它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发?【明确】普通人在贫穷的地位上,往往会生出自卑心理,又容易谄媚巴结;在富贵的地位上,则易骄慢放肆,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知道自守了。可是这个境界,虽然不生谄媚或者骄肆这些烦恼,但是心中还离不开贫富二相,离圣人境界还是很远的。孔子所说的境界,追求着成圣成贤,忘记贫困的忧恼,所以他乐;虽然家境富贵,可是他绝不会有骄慢心,处处都能够遵礼而行,在富贵当中也不自知富贵。换句话说,他将贫富都忘了,心中已经没有贫富的区别。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这段文字启发我们:贫困时不要自卑,富贵时不要骄傲;贫困时要有志向,富贵时要守礼守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活得从容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