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课时作业32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32探究世界的本质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一基本方略的哲学依据是()D①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人的需要和意志规定了自然界存在和发展方向③尊重自然规律是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④人的正确理念是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解析:这一基本方略说明了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不转移的,尊重自然规律是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唯意志论的错误。2.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们在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上述观点()A①体现了现代人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②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依赖于人类的一种存在物③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质诉求④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角度诠释了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人们在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该观点体现了现代人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质诉求,①③正确;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误;“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说法错误,④排除。3.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具能动性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表明()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人口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素③生产力是主观的精神力量,不具有客观性④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A解析:材料表明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具能动性的力量,人口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素,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因此一定要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以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①与题意不符;生产力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错误。4.宇航员对其他天体和宇宙物质的观察分析证明,诸天体基本都是由构成地球的那些化学元素和基本粒子构成的。这说明()A.无机界和有机界是统一的B.各类生物之间,人与生物界之间是统一的C.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统一的D.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D解析:诸天体基本都是由构成地球的那些化学元素和基本粒子构成的,这表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不选。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A.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解析:“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项符合题意;观点既看到了竹排的运动,又看到了青山的静止,并不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也不否认运动的绝对性,A、B两项说法错误;该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项说法错误。6.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属性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A正确;B否定了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排除;C错误,主动创造性是意识活动而不是物质的特点;D否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的观点。7.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本质。材料旨在表明,是否蒙住眼睛与世界怎样没有关系,这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答案为A;B、C、D与题目指向不符。8.苏东坡《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A解析:此题只要真正读懂引文中的话意,不难选出正确答案来。B、C看到运动,否认相对的静止;D否认运动的物质性或客观性。9.《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B解析: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10.物体的温度实际上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如果给物体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原子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我们称为绝对零度(-273.15℃)。材料表明()A.绝对零度是物质运动的临界点B.绝对零度是一切质变的临界点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控制的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不是可控制的,故排除C项。绝对零度是原子运动过程中保持自身性质的临界点,A、B两项不正确,舍去。物体温度是由原子运动产生,原子运动停止,而温度不会再下降,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选D项。11.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的是()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③B解析: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句,蕴含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相对静止;④是说狂吹着的暴风十分安静,滚滚的江河不再奔流,夸大了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故不选含②④的选项。1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诗句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C解析: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离别家乡岁月多”强调了绝对运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强调的是相对静止,这启示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故C入选。材料强调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而不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A、D排除。B观点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3.“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诗句蕴含的哲理是()①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③物质世界是运动和规律的统一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A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强调当以船为参考系时,山是运动的,当以山为参考系时,船是运动的,这表明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①②正确;材料没体现规律,③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14.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这说明()A.规律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B.世界的本质是具有规律性C.规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D解析:A、B两项明显错误;C项的说法夸大了规律的普遍性,不选。15.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①世界是运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A解析:《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②③都符合题意。④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排除④,A项是正确答案。16.下面漫画《一切从娃娃抓起?》(作者:焦海洋)给我们的启示是()AA.要尊重客观规律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要热情支持新事物的成长D.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解析:漫画反映出“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娃娃的成长,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A符合题意;B、C、D均与漫画主旨不符。17.“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C解析:材料是指蟋蟀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强调事物运动具有规律性,C符合题意。18.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长和鼻指数。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①辩证的否定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解析:材料中的研究发现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了方便体现了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②正确;“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③说法明显错误。二、综合题(28分)19.“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的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成农田秸秆,既可以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请用“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说明材料中建设“美丽中国”做法的合理性。(2)材料中草原散养母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是怎样体现《生活与哲学》“规律”的相关知识的?答案:(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材料中的做法,充分地尊重了自然,做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一模式恢复了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了自然界生态平衡,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