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和继续,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对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乃至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中,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呢?本人以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策略之一变“枯燥”为“有趣”,凸显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设计要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作业的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尽量设计得有新奇感,突出一个“活”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1、游戏式作业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是启发心智、激发兴趣的有益形式。游戏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让学生边玩边学,在游戏中巩固数学知识,感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教学《可能性》后,可以设计“猜球”、“猜硬币”等游戏式作业,让学生互相“猜一猜”、“玩一玩”;再如教学《认识物体》后,让学生做一做认识物体的游戏:蒙住眼睛摸出桌上的东西,说说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根据什么性质来辨认的。2、情境式作业儿童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往往能使儿童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从而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自我需求。如学完“整理书包”后,设计“整理书房”或“整理衣柜”的情境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策略之二变“封闭”为“开放”,注重开放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拓展学生作业的时空,从作业内容的选取到作业形式的呈现都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生活。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当学生学完10以内的数,我设计了以《我的家》为主题的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认真观察,画出自己家中的10样事物,要反映1~10这些数,让刚入学的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学完“认识图形”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学过的图形,并将这些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图形拼贴成美丽的主题图画。策略之三变“统一”为“分层”,体现层次性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基于这一认识,《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统一的作业,主要关注的是中等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摸清各个层次学生的现状,针对各层次学生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设计分层次的作业,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有余力的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还能有所提高。如,教学《乘法的初步2认识》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2+2+2+2=()×()5+5+5=()×()3+3+3+3+3+3=()×()2、6+6+6+3+3=()×()2+2+4+2=()×()3、9+9×2+9+9=()×()□×2+□+□+□×3=()×()第1题为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第2、3题为选做题,鼓励学生思考完成。策略之四变“单一”为“多元”,突出多样性作业形式单一,学生容易厌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灵活而多样。1、操作实践性作业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教学《角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用4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再如,学习了“正比例”后,设计如何应用同时同地竿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学校旗杆或教学楼的高度等;学习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2、探索式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3个长5dm,宽3dm,高2dm的长方体包装起来,有几种包装方法?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省包装材料?”3、写作式作业写作式作业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存在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享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写学习反思等,让学生把有关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收获和不足等,写成文章。新课程环境中的作业设计策略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①赵文国《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学生作业》,《小学教学设计》2008年第6期②陈慧泱《数学作业的新形式:课外“数学活动”》,《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8期③严先元主编《教师如何备好课》之《设计练习作业》3④《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