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高考总复习·思想政治第45讲求索真理的历程高考总复习·思想政治考试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2018·全国卷Ⅰ,21)(2018·全国卷Ⅱ,40)(2018·全国卷Ⅲ,22)(2018·北京卷,25)(2018·北京卷,39)(2018·天津卷,6)(2018·江苏卷,24)(2018·江苏卷,27)(2018·江苏卷,28)(2018·江苏卷,31)(2018·海南卷,20)(2018·海南卷,22)(2017·全国卷Ⅰ,21)(2017·全国卷Ⅱ,21)(2017·全国卷Ⅱ,22)(2017·全国卷Ⅲ,23)(2017·北京卷,28)(2017·江苏卷,28)(2017·海南卷,18)(2017·海南卷,19)(2017·海南卷,22)(2016·全国卷Ⅰ,20)(2016·全国卷Ⅱ,20)(2016·全国卷Ⅲ,39)本讲试题立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常以漫画、名言警句等为载体考查相关知识,非选择题主要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查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等知识。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科学研究成果,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及认识的过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考查实践的观点及真理的相关知识。分值:4~16分目录考点一考点二课时达标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实践和认识[知识梳理]1.实践的概念及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客观世界物质人客观事物物质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②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能动性和三个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能动10实践11实践12认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和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13主观14客观15观念16现实17认识18结果19实践20改造世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易错自查]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解析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解析只有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才是真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6.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解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并不唯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法精讲]考法一实践的特点特点区分理解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社会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突出合作,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突出历史过程,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联系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归纳总结关键词法区分实践的特点特点点睛之词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能动性“计划”“方案”“规划”历史性强调历史过程社会性强调“合作”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1](2018·北京卷)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为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不是新旧事物的关系,A项错误;与“人”字形铁路相比较,京张高铁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要高得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项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C项错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D项错误。答案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法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因此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侧重强调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反对误区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把客观事物和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的标准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误区防范有关认识的易错点(1)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与认识的目的是不同的。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2](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由于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袁隆平的第五期攻关项目未能通过验收,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获得真理性认识既受认识客体的影响,也受认识主体的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可能具有价值,③错误。故选B项。答案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法三多角度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论法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图示法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注意: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关键词法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论关键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工作)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3](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递进题组]1.(2018·江苏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