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一般有三种命题形式:①局部把握,理解部分诗句的内涵与情感;②对诗歌的主旨作整体把握;③暗含在语言、形象或表达技巧中考查。2.命题一般都给出具体范围和提示。提示类型有:①诗题暗示;②注释暗示;③诗眼提示;④试题提示。例(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答案讲评】B(“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说明。诗人虽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自我勉励。)考纲在线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4.鉴赏评价D(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简要解读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文学鉴赏的内容比较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文学评价,是对文学鉴赏的总结和提高,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要注意正确、全面。①思想感情:积极或消极,健康或颓废。②内容:论史、叙事、抒情、言志。主要涉及情感、意境、主旨、理趣、形象、材料等方面内容的概括、分析、判断和评价。或要求指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或要求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正误优劣,或要求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历史、现实意义。③风格:豪放或婉约。④多是把“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融合到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之中来考查。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理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任何人写作总是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种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会被作品的主旨震撼与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局限,又需要我们鉴别,避免消极的影响。理解思想感情应多注意以下几点:(1)情感类别:①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②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③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④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⑤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以其形象的典型,或以其主题的深邃而流传、警世,不仅在当时对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生活、陶冶情操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对未来思想成果的积淀、文化的发展,也能起积极作用。4.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调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年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等分不开的,因而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奋发与颓废、健康与不健康之分。5.评价诗歌的内容时应该注意(1)审视标题,看清注释,推敲诗意。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有些注释也起着暗示作用,应充分利用。(2)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3)析意象、品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以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歌的内容。(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作者创造的意境中,作者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歌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歌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伤田家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问: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与态度。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残酷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尾两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歌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作者的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的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歌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作者对生活的观点与态度。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大多古代诗歌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乔吉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问:这首曲子全篇有景有情,试分析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分析这首元曲,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很有艺术性,开篇以问陡起,而后通过“老树”“荒蒲”“苦竹”“狐狸”“乌鼠”等多个意象描绘了一派荒凉残败的景象,展现了一幅死寂沉沉的人间破落图,最后又通过描写小结。该曲的主体,是景物描写,从选景所构成的意境来看,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死寂、残败的气象。这里很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显然是绝望而又无奈的。从这种情绪中,我们又不难分析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因此,据此可知,该题的答案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以及一种绝望情绪。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代诗歌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又如辛弃疾的《南乡子》就借用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而化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喻千古兴亡悠远难追,抒发词人心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又如:新沙陆龟蒙渤解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问: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