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近两年全国卷中都对古代文化常识单独设题进行了考查,2020年高考可能延续这一考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化常识作为高频考点,其考查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如2016年全国卷Ⅰ中对“契丹”一词的考查呈现出文化常识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例(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讲评】D(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京师,指国都。类似的称呼有:都门、毂下、京都、京城、国都、都城、首都。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附: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县人。其父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气力,多次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重视研习儒学,学习《尚书》,诵读法令,大体了解了其主要旨义。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时,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绝不留情。陈宠名声大震,入朝担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让主簿镡显弥补疏漏、匡正过失,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由此开始出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让他担任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道路上停宿。那些放牛的人,总说将牛交给王涣,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之事。王涣担任温县县令三年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依法整肃下属各郡,教化和声威大行。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以公平正直立身处世,处理政事能做到宽严得当。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而历届官员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案件,王涣无不详尽细致地弄清事情的真伪,消除大家的疑惑。他又能用奇异的方法,多次揭发隐藏未露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对他称颂叹服,认为王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集资,引来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的职位上离世。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理解B(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简要解读文化常识是我们深入理解文化典籍的基础与前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阐明了知晓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与分析理解作品的关系。从学习文化典籍到知晓文化常识,再到如何看待、传承,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充分认识其产生的历史社会环境,并结合现代社会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继承,开拓性地发掘,让古代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这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对文化常识的把握还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道:“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和谐人际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智慧,体现出先民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探索思考,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对于我们深切领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大有裨益。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天文地理、科举官职、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都包含其中。“常见的”表明高考考查的不是生僻的、与现代生活和语言交际毫无关联的内容,而是具有较强的“常识”性和实用性的知识,是指古代文化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是阅读一般典籍都会遇到的且是一个中学生必须熟知的内容;不会偏怪,也不会繁难,更不会去考其源流,梳理变化。只是在通常解说的内容、范围的基础上,或适度延伸,或举例佐证,以使解说更丰富、更具体;避免枯燥直接的机械记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饣长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于途,货弃于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于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选自《清史稿·何师俭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做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答案讲评】D(“刍荛之见”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附:参考译文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他)通过捐财物,在康熙六十年被选任为兵部员外郎。他工作勤恳,经常几个月都不出官衙。何师俭在兵部,熟悉各边境地区的地形地势及要塞之地、战与守的分寸、粮饷供应的缓急。到凉州之后,每次开会议事,指点事务就像做习惯了的一样,总督查郎阿很看重他。军队经过凉州,传达下来的公文让他们到肃州领取饷银。两边路途遥远,何师俭就用凉州所存的银两先支付军需,使军队行动不缺粮饷。有一天行军公文过往好几遍,何师俭想到肯定有新军队调动过来,就(提前)准备好粮食等着。不久果然是这样。肃州军队将要行经此地,送来急信要求截住、征用沿途公家和私人的骡马牲畜,地方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何师俭说:“这路上的官员商人都是赶往肃州的,如果官员困在路上,货物丢在途中,对军队行动不利。进军剿匪还没有定期,不如让它们都先到肃州,放下人员、货物之后再供军队役使,(这样)军方得到了人员和货物,也省去了百姓交接押运的麻烦,两方面各得便利。文书说得虽严,我来承担这个责任。”就这样官员商旅都安心了,军事也没有耽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汉兴,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前将军韩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诸国悉平,威振西域。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奉世等人入议。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选自《汉书·冯奉世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东汉以后为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汉代的郎官大多是在贵族子弟中选拔的优秀人才。B.节,符节,代表朝廷重臣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者,就代表重臣亲临,可行使权利,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C.歃,即歃血,古代订盟时的一种仪式。古代举行会盟时饮血或在嘴唇上涂上血,表示诚意。D.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从秦汉时便屡见于史书,五胡之际更是成立一方政权,参与中原的军政角逐。※【答案讲评】B(应当是“代表皇帝的身份”“代表皇帝亲临”。)附:参考译文冯奉世,字子明,上党郡潞县人。汉朝兴起以后,到武帝末年,冯奉世因为是良家子弟而被选任为郎官。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持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宾客(回国)。到伊脩城,莎车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一起攻杀了汉朝所任命的莎车王万年。莎车国派使者扬言说北道诸国已经归属匈奴了,当时就攻击劫掠南道诸国,并与(他们)歃血为盟背叛汉朝。冯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议,认为如果不火速攻击,莎车国就会日益强大,这样形势就难以控制,一定会危及整个西域。于是以使节通告诸位国王,从而发动了他们的军队,南北道一共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国,攻占了它的城池。诸国都平定下来,(冯奉世的)威名震动了西域。永光二年秋天,陇西郡羌族的旁支反叛,皇帝下诏召见冯奉世等人入朝商议对策。冯奉世说:“羌族贼兵近在国境以内背叛,假如不及时诛灭,就没有办法震慑制服远方的蛮夷。我愿意率领军队讨伐他们。”十月,军队都集合到陇西郡。十一月一齐进攻,羌族贼兵大败,被砍头的数千个,余下的都逃出边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的考查主要针对文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史知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将会逐渐升温。古代文化常识题涉及的内容头绪繁多,面广量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典型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并识记;能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