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六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古文翻译可以有两种考查方式:一种是将文句翻译出来让考生做出判断,另一种是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以后一种为主要考查形式。分值方面全国卷近几年稳定在10分。可见,近几年这一考点还将会是考查重点。2.命题者在设计题目时,往往注重考查以下因素:一是成为理解句子关键或难点的若干常用实词,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为主;二是句中往往有词类活用现象;三是往往存在文言特殊句式;四是句子往往具有鲜明的语气特点;五是有时句子还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2017·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关键点:先,超过;以(第一个),凭借;北面,老师。](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关键点:殁,去世;存问,关心慰问;笃厚,忠实厚道。)附:参考译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员,诗词古文每天有进步。仪征县的盐船失火,烧死的人难以计算,先生作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章,都感叹赞赏认为他是奇才。二十九岁时,才专门研究经术。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的时候,特意录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谢墉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他就像这样被看重。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回答陈述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堪称天下的奇文。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徕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程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通判钱坫在碑额上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广泛地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礼仪,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加上自己论述道理的篇章,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通《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人比得过他。写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高远特立,自成一家。先生性格正直质朴,不修饰容貌,痛恨当时流行的阴阳禁忌、佛道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排斥它们。如果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吃,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去世。先生是家父所推重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和品行,我从父亲的教诲中听说已经很久了。先生对于我所写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擅长写文章,却还是想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告诫后世的君子。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理解B(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简要解读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已成为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而且逐渐由客观题发展为主观题。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要求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带有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的实词,重要虚词;涉及判断、被动、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现象的句子。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掌握中学阶段所学过的文言基础知识,熟悉教材,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同时,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以直译为主,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复习时,应适当动笔,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一、基本原则1.“信”(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2.“达”(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3.“雅”(锤炼表达,生动传神)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锤炼,要求译文选词精准生动,甚至能再现原文的文采神韵。这三个方面,高考的要求着重在前两个方面,尤其注重第一个方面“信”,也就是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因此考场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语言畅达”。二、翻译技巧(一)直译1.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例①,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例②,“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例③,“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例④,“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第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2.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置..在座位..上。例①,“受”“璧”“置”“坐”,分别应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2016·北京)译:(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例②,“量”“应”“归”分别译为“估量”“应对”“归顺”。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例③,“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④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2016·全国卷Ⅲ)译: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更加痛恨他。例④,“极”“陈”“弊”“语”“斥”都可补为双音节词,译为“极力”“陈述”“弊病”“话语”“指斥”。(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①问之,(耻学者...)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例①,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②以(之.)为轮。(《荀子·劝学》)例②,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③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③,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④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例④,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⑤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⑥赐之(以.)彘肩。(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例⑤、⑥,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例①,“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②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例②,“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例③,“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3.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等。如:(1)主谓

1 / 1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