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1 论述类文本阅读1-2-3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核心突破——学会分析论证考向3时评样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观看热情。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国外栏目模式的综艺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的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针对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做到了先觉、先行、先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栏目定位,发起“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从而唤起国人的汉字情结,传播汉字文化,促进全民参与。《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使得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让观众邂逅更多的“诗”与“远方”。《朗读者》以访谈与朗读结合的形式,以文化与情感融合为基础,赓续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重新点燃国人的文化热情。黑龙江卫视播出的《见字如面》用“极简主义”压倒了大制作、大场景和大舞台,在信息爆炸时代,重温那些尺素寸心的诗意和暖意,彰显了情感之美、文字之美、哲思之美。有网友盛赞这类文化类栏目为“综艺栏目中的一股清流”。这类淳朴淡雅栏目的走红,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下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文化类栏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电视媒体人遵循“极致思维+匠人精神”的创作态度,打破僵化思路,创新模式,精耕内容,开发原创,打造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关怀与回望,也是纠偏“娱乐至上”的社会现状的一次有效探索,更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为综艺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摘编自缪玲《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慢”与“深”》)本文亮点:1.思路:现象—原因—观点。2.推断题型的考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综艺栏目已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B.各种“泛娱乐化”栏目的出现,促使《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栏目的“缓慢”是指创作过程缓慢,便于充分准备。D.“快节奏”“浅思考”的综艺栏目的盛行是社会“文化焦虑”的表现内容之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是从当下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B.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C.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D.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的深度思考的思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真人秀综艺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所以极容易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B.如果能够考虑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进的综艺栏目就有可能免遭“滑铁卢”。C.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借助《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文化栏目,由小众化走向了大众化。D.只有打造更多的能纠偏“娱乐至上”的文化类栏目,这类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才能不断深化。样文分析1.D解析:A项,“已成为”是已然判断,原文“日渐成为”是未然判断,所以该选项错误。B项,前后句因果关系不成立,“泛娱乐化”只是《朗读者》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的背景。C项,对词语的概念理解有误,“缓慢”并非创作过程缓慢,而是针对“快节奏”“浅思考”而言的“精耕”。D项,是性质判断,“文化焦虑”的表现内容:一是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二是“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该选项正确。2.C解析:C项表述的是分析引证的作用,网友的盛赞是证明这类淳朴淡雅栏目的走红在情理之中,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指出当前文化类栏目的现状,说明了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慢”与“深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A项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也是文章切入的角度,该项正确。B项的表述是分析论据的作用,符合文章的思路,该项正确。D项是对整个文章思路的概括,该项正确。角度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A解析:A项的表述中,前件和后件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前件“真人秀综艺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会导致一些综艺栏目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而非选项后件所述的“极容易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考查的角度集中在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等的进一步推理上,常见的词语有:【如果……那么(就)】表假设,即假定文本中的某些内容是列举的情况,其结果就是“那么(就)”后面的内容。【只有……才】表条件,即给出的内容是如此,才可能会有某种结果。【可见】表总结,承接上文,表示接下来要做出判断或得出结论。【只是】表转折,可能会有一些不符合前面结论的现象出现。【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表总结,前面做法的积极或消极的方面。【为了】表目的,列举相关的现象以及达到的目的。【说明了】表诠释,前面的内容说明的论点、道理。【面对……应该】表具体的做法,对于出现的某些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虽然……但是】表转折,即肯定前面的内容,但也指出其某些方面的缺失。【要……就有必要(就要)】表条件,即要想达到前面说的结果,就要有某些行动或做法。备考小结做题时要认真思考,准确判断抓住关系,推理为本。仔细推敲会不会出现选项所说的情况。推敲时注意三种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看是否改变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对于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尤其注意区分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对于因果关系,注意是否是强加因果、倒果为因,尤其是把多因一果推断为一因一果,而故意漏掉其他原因。另外,还需分清哪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合理推断,哪是于文中无依据的凭空推断。推断时有的要凭借生活常理,但要分清作者观点、引述观点与生活常理,当生活常理与文本观念冲突时,要以文本观念衡量对错。边练边悟(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画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画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自体会。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度下降。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裨益。总之,虽然“浓缩书”价值远远低于原作,但是阅读总比不阅读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一时抽不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时,偶尔从知识中介那儿获取一点儿“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浓缩书”毕竟不是完整的知识,对其不可过度依赖。(节选自《“浓缩书”,不可过度依赖的知识中介》,2018年3月12日光明网,有删改)根据原文(见上面《浓缩书》一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日常的阅读全部变成在线“浓缩书”类阅读,人们将再难以享受翻书通读的乐趣。B.如果进行摘要浓缩的是原著作者,那么对“浓缩书”的理解、对精髓的把握会更准确。C.读“浓缩书”可能使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见其对培养读书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益处。D.只要能够获取知识,即使内容有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浓缩书”在当下应当提倡。解析:“应当提倡”说法不当,“浓缩书”有诸多限制,先天不足,原文对其也持“偶尔从知识中介那儿获取一点儿‘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这一态度,不能理解为“应当提倡”。答案:D(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农业活动是否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有删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类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