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部分考纲下载•《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为: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专题十一新闻阅读高考解读真题体验高考解读1.选文:2017年、2018年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所选材料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回避社会热点。卷别主题类型选择题简答题概念理解筛选整合筛选概括侧重点比较2018全国卷Ⅰ量子通信研究非连续性文本√√√2018全国卷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非连续性文本√√√2.题型:2017年全国卷采用了一道“四选一”选误、一道“五选二”选正、一道简答题的模式,2018年全国卷采用了两道“四选一”、一道简答题的模式,分值都是12分卷别主题类型选择题简答题概念理解筛选整合筛选概括侧重点比较2018全国卷Ⅲ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非连续性文本√√√2018浙江卷自然教育非连续性文本√√√2017全国卷Ⅰ纪录频道运营与发展非连续性文本√√√2017全国卷Ⅱ生活垃圾分类非连续性文本√√√2017全国卷Ⅲ博物馆的作用与贡献非连续性文本√√√•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题体验•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错,材料三结尾说日本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难以涉足”不等于“尚未涉足”。•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这一说法于文无据。•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文三则材料来自不同媒体,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报道的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其承担重要的宣传导向责任,所以重在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来自《自然》杂志,它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二、(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自然教育受众群体特征(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4.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材料三的表述是“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应是“可能有”。C项,“人们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应是“可能是”。•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