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新闻阅读 第4讲 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部分专题十一新闻阅读第3讲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访谈是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有人把它归为广义上的新闻。它包括三个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它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的形式出现,从形式上看都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1.访谈的基本要求内容要求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结构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结尾适当地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2.访问者提问的技巧方法类型技巧作用一般提问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逻辑性强,有层次旁问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制造轻松的气氛方法类型技巧作用特殊提问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3.问题的设计•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1.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进程和内容的方法•(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2.把握访谈观点的注意事项•(1)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之中的。•(2)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3)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注意访谈的背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莫言访谈录•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莫言: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是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在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莫言: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贝多芬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儿勇气。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莫言说自己获奖的心情是“惊喜和惶恐”,从年龄上说他还是比较年轻的,他认为世界上存在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B.莫言说《蛙》是以他做妇科医生的姑姑为原型,写这样一个人,免不了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蛙》这部小说仅是文学作品。•C.莫言认为歌德面对国王的仪仗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会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儿勇气,说歌德的教养随大多数人,尊重世俗礼仪。•D.《南方周末》的记者就多个问题独家采访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为此,人们才了解到莫言对获奖、古典文学的影响、作品含意等问题的正确想法。•答案D•解析从文章第一段“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可知,本次访问并非独家采访;且“正确想法”理解错误,应该是“作家个人的想法”。•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B.莫言说,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喜爱《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他从18岁开始阅读,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年,其中生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答案C•解析A项,“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错,根据原文中“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的表述可知,莫言随意的着装是因为倦怠。B项,莫言并非“喜爱”《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而是认为《红楼梦》在文学价值上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D项,点心铺的老板是爱知县称念寺住持的信众,住持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3.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莫言”“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等关键词,回到原文去筛选并提炼信息。莫言在有关《生死疲劳》《蛙》这两部作品的相关问题的回答中阐释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的认识,如“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等。•答案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②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比如《蛙》,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