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第六部分专题十七议论文写作第1讲结构思路•一、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要求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事实依据,理论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类型立论从正面阐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观点结构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论证方法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类比法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引申法又叫归谬法,先假设所驳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引申出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其错误•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议论文的“三段论”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常在写作中阐释为:•提出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观点。•分析问题:分析中心观点的正确性。•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之后得出结论。•这种“三段论”作文结构在中学写作中一般处理成如下结构谋篇。即:•如2016年全国卷Ⅱ(考题见本专题“真题体验”T4)的中心话题是“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由此,可以将本文的总体结构列出:•当然,应试的800字的作文中,不必将上面的四个问题都完整地分析到位,只要分析一两个问题就可以构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至于选择哪一两个问题,可以根据相应的作文试题或个人喜好,灵活变通即可。•一、并列式(分论点式)结构•基本模式:•第一部分:(引论)提出中心论点(解说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本论)•提出分论点一(解说分论点一)——举例或引理论论据——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提出分论点二(解说分论点二)——举例或引理论论据——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第三部分:(结论)重申全文中心论点,提出怎么办。•说明:第二部分的分论点一般情况下设置二至三个,最多四个,可以是并列式的,可以是正反对比式的。分论点的句子一般放置在段落的开头或单独一段。这样层次清晰,观点鲜明。•注意:并列式是面的展开,用的是横向思维,其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没有严格的顺序。•如《谈骨气》的结构提纲:•1.提出论点(引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分析:(1)什么叫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骨气”是有阶级性的。•2.从不同角度论述(本论):•(1)文天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2)古代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3)闻一多“威武不能屈”的典型事例。•3.总结全文,重申论点(结论):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照应开头)•(2016·天津卷)(考题见本专题“真题体验”T4)请用并列式结构,写出你的作文提纲。•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论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标题:阅读的三重境界•中心论点:在阅读中充实自己,在阅读中提升自己。•分论点一:境界之一重——消遣式阅读(电子阅读),让自己惬意,快乐每一天。•分论点二:境界之二重——充电式阅读(多媒体阅读,进修业务,提升能力),让自己跟进时代,跟进知识。•分论点三:境界之三重——养心式阅读(传统阅读),让自己修养身心、陶冶性情,寻找精神的栖息地。•结论:阅读让人快乐,阅读让人增长见识,阅读让人进入美丽的人生大境界。•二、层进式结构•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并列式结构更易于深入论述论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规律。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次序不能颠倒。•基本模式:•(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答题。•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然。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用层进式结构,写出你的作文提纲。•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么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给出两则材料,前面一则侧重于从审美角度谈人与文的关系,突出人的性格对文风的影响,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面一则更侧重于从道德层面讨论文与人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具体立意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种角度:①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相符合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作品意境与内涵深远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学识与涵养的多少。人的思想跃然纸上形成作品的格调,而人的思想付诸实践形成人品。•②文不如其人。文章和人品没有必然的联系,文章写得好,并不意味着人品一定好;文章写得不好,也并不意味着人品一定不好。一个人的人品建立在他的言行之上,其文章仅是一个参考。③文章与人品关系复杂,不可一概而论。因为文章和人品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人好文好、人好文差、人差文好、人差文差等各种情况都会存在,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答案(示例)中心论点: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是什么:作品表现生活。•为什么:作品如其人,也未必如其人。•怎么办:重作品,回归文章本体——道。•总结:用作品传递力量。•优秀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因此,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开篇先抑后扬,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作者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怎会发出这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必然是伟人的作品。(正面论证:以杜甫为例,点明“言为心声”,揭示作品反映人品。)•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能够认清作品中的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明白人不能被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拼命敛财,甚至放高利贷,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钱款而气急败坏,与这家人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且引人深思了:从高雅的作品中并不能看出创作它的人的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从所弹的曲子中推断出创作这首曲子的人是文王呢?(反面论证:以莎士比亚为例,论证高尚的作品背后不一定是脱俗之人。)•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道”是作品的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作者人品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可以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深入论证,全面阐述“作品重于人品,应看重作品,忽略人品”的观点。)•所以我认为,面对一部作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随之消失,但若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品为重,道为重,应以作品论英雄!(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三、对照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讲清道理,阐明观点。正反对照式有“纵比”和“横比”之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的比较,叫作“横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的比较,叫作“纵比”。文章运用正反对照式的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对坏的事物予以否定,对好的事物予以肯定。运用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深化观点的作用。•基本模式:•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墨子)•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曾国藩)•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李嘉诚)•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用对照式结构,写出你的作文提纲。•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名言类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的是墨子、曾国藩、李嘉诚三人的名言,写作时要关注提示语“综合上述材料”。三则名言所谈的话题都是“止”,整体上阐明了各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清人曾国藩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李嘉诚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最终成为商界传奇人物。他们均是“知止”的典范。当然也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对名利贪得无厌,没有丝毫收敛,这既毁了自己又害了别人。•写作时,可以从正面着眼,阐明“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从反面着笔,论述“不止”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可以立意为:①知止者智;②为“止”喝彩;③生活需要“止”;④懂“止”行“止”;⑤不止与止;⑥不止乃亡。具体构思行文时,要以“止”字为突破口,立足生活,联系社会现实,写出广度和深度来。•答案(示例)中心论点:适可而止与永不止步•正面论证:“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朱熹语,理论论证。•反面论证:生活中有些时候需要“永不止步”。事例论证。•正面论证:心如止水,淡泊明志。孔明语,理论论证。•反面论证:生活中的奢侈与攀比,害人不浅。事例论证。•总结:善于止,勇于不止。•优秀作文•止与不止•有一本谋略学著作,叫作“止学”。你可能会生出疑问:“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