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能排查清单(六)【核心知识必备清单】1.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突变的准确描述是: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3.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的表述是: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也可以发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4.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5.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6.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倒位、易位。数目变异则包括个别染色体增减、染色体组成倍增减。7.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性状改变的实质是: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8.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9.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10.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1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12.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13.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1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15.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关键能力易错提醒】1.诱变因素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诱变因素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不会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2.基因突变时碱基对的改变可多可少: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只要是基因分子结构内的变化,1个碱基对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多个碱基对的改变也叫基因突变。3.基因突变不会改变DNA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内部,只是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或新基因,并没有改变DNA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4.基因突变的利与害取决于环境或研究对象的不同,如小麦的高秆对小麦本身有利,但对增产不利。5.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6.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7.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一般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如肺炎双球菌的转化。8.基因重组只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不产生新性状。9.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10.单倍体不一定仅含1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所含染色体组的个数不定,可能含1个、2个或多个染色体组,可能含同源染色体,可能含等位基因。11.单倍体并非都不育。由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而多倍体的配子若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其发育成的单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就可育并能产生后代。12.“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为“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变异。13.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14.诱变育种尽管能提高突变率,但仍然是未突变个体远远多于突变个体,有害突变多于有利突变,只是与自然突变的低频性相比,有利突变个体数有所增加。15.正确理解育种中“最简便”与“最快速”:“最简便”着重于技术含量应为“易操作”,如杂交育种,虽然年限长,但农民自己可简单操作。但“最快速”则未必简便,如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其技术含量却较高。16.正确理解“单倍体育种”与“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等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操作步骤。17.“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18.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19.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例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20.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21.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