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考纲要求]1.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70—80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考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背景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它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2.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3.慕尼黑阴谋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二、爆发的原因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重要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3.历史原因(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被激化。(2)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4.外部原因(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法西斯的帮凶。(2)20世纪30年代欧、亚、非一些国家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三、走向世界大战1.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2)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成立听命于军部的内阁,法西斯体制确立。2.法西斯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的局部胜利(1)非洲: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2)欧洲①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同年挑起苏台德地区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②1939年,在德、意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国被叛军颠覆。(3)亚洲: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三国轴心形成:1936—1937年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三国轴心。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扩大(1)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原因①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过程①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与英国结盟。②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声明表示支持。③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3)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扭转了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转折(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中途岛海战: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3)阿拉曼战役: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5.胜利(1)意大利投降:1943年,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新政权投降。(2)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大国。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新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史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1939年9月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在张伯伦自己的脚上。——毛泽东解读张伯伦演说中的“强大邻邦”指德国;“小国”指捷克斯洛伐克。据史料分析,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英国政府提出上述主张的真实目的是纵容德国向东扩张并进攻苏联,以保证英国的安全。其结果是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自食其果,遭到德国空袭。上述史料表明在面临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史料二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解读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等,以上各国立场纵容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进一步恶化了远东局势。(2015·高考山东卷)史料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1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2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思考:据图1和图2,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要点提示:说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3)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4)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苏联避战自保,客观上促进了大战的爆发。2.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③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3.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2)人民终究是命运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4)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和平共处。(5)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4.备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必会的六大要点(1)一次大撤退:1940年5月,敦刻尔克撤退。一次大会师:1945年4月,苏美军队在易北河会师。(2)两个联盟: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形成;1942年初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两次成功登陆:1943年7月,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3)三次突然袭击: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三次转折性战役:1942年7月至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三个法西斯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投降;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投降。(4)四次重要国际会议:1943年11月,开罗会议;1943年11—12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5)五次大战役:1940年7月,德国对英国发动空袭和潜艇战;1941年9至12月,莫斯科战役;1942年7月至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6)六个主要战场:中国战场(正面、敌后);欧洲东线战场(苏德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包括第二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北非战场。考点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美苏“冷战”1.原因(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为“冷战”局面形成奠定基础。(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2.表现(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4.影响(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二、缓和与对抗的交替1.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2.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国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3.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起来。4.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5.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史料一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际的地位和尊严。——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日本投降签字国及远东国际法庭上法官的排位次序均排第二位,这取决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打败日本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因国家综合实力较弱,在国际上仍受到歧视。史料二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百分比协定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