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一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2)神权色彩浓厚:占卜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王通过垄断______以强化王权。神权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内容①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______、____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②义务:诸侯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瓦解: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走向瓦解。亲族功臣(4)影响①前期:周王确立了_________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有效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2)特点①核心:实行________________。②将_________同政治关系相结合。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既是__________关系,也是__________关系。天下共主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嫡长子继承制度血缘纽带家族等级政治隶属(3)作用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__”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__________,强化王权,家国一体。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__________地位。4.礼乐制度: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___________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世卿世禄内部纷争贵族特权宗法分封[概念辨析]“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易错提醒]嫡长子≠长子中国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长子可能“庶”出,故嫡长子并不一定是长子。[直观识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数字记忆]宗法制理解(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要点1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思考:综合以上史料信息,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其意图实现了吗?提示:(1)目的:企图通过分封王族、亲戚为诸侯并明确规定诸侯权利、义务的方式达到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的目的。结果:初期,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西周疆域。(2)后期,诸侯之间亲情关系淡薄,因诸侯权力过大,王室威信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最终又威胁到了西周的统治。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影响(1)积极影响: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2)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3)对后世: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很多王朝在初建的过程中均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也是分封制下的王侯。(4)历史遗存影响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要点2宗法制的特点及深远影响史料一史料三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思考:试概括以上四则史料所体现出的宗法制特点。提示:重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团结功能;推崇祖宗崇拜;重视家族、家庭的血脉传承;限制同族近亲通婚。1.宗法制的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2.宗法制的深远影响(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要点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思考:秦、晋、鲁各为哪类封国?为何秦晋为世婚,鲁晋却不可通婚?提示:鲁晋为王族,同为姬姓,秦国为功臣,为嬴姓。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1.从考查内容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的考查相对较少。2.从考查角度看:特别注重考查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主要运用与其有关的图文材料作为设问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史论型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偶有考查。3.在复习备考时,仍以宗法制、分封制为重点,要重视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加强对宗法制与分封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学习,特别注意对与宗法制有关的历史遗存现象的理解;注意史论结合,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情分析](2018·高考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真题探究][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命题意图]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本题以商汤对鸟兽的仁慈为切入点,从政治的角度考查,命题方式比较独特,具有一定的技巧性。[考试方向]本题以热点隐性切入,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要求。[答案]A1.春秋初期曾发生过“周郑交质”事件,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的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的道德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周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项正确;宗法制并没有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答案:A[能力提升]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解析:题干强调“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这与“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有密切联系。故D项正确。答案:D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C.以血缘亲疏关系来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不仅是国家未来的领导人而且也是家族中的大族长,独享宗庙的祭祀权力从而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无法体现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的特征,故排除。答案:A(1)春秋时期①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逐渐失去______________的地位。②伴随诸侯国力量的强大,部分诸侯国以“尊王”为旗号进行争霸战争。(2)战国时期①各大国君主先后改称“王”。②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③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群雄割据天下共主2.大统一(1)经过___________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背景(1)政治上:秦国的统一,结束长期以来分裂的局面。(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2.特征:权力的__________、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商鞅变法高度集中3.内容(1)皇帝制度①_________,国家的司法、立法和____________等大权总揽于皇帝手中。②实行“_______”的皇位继承制。(2)三公九卿制①分工:_____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__________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__________;太尉协助皇帝管理_____;_____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②特点:既配合又牵制,以便于皇帝独揽大权。(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共分________两级,并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②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和秦律。皇权至上行政、军事家天下丞相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军务九卿郡、县4.影响(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②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③提高了__________,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消极: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秦的暴政造成人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贵族分封制行政效率[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比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等。(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学法点睛]用“一、二、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史印象]秦朝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由分裂走向大一统政治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