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9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经济改革[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_________。(2)国内:_________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_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_______________”的原则。武装干涉国内战争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3.意义(1)进步性:在特殊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性: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危机: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_。4.意义(1)理论上: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_________的途径。(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____________得到巩固。粮食税自由贸易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2)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3)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4)四点内容:余粮征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归纳拓展]新经济政策两大突出特点(1)管理建设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细节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要注意区别。余粮征集制是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激,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知识图解]“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要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此列宁提出了怎样的应对举措?提示:影响:经济危机,政策危机严重,使新生政权面临严重危机。举措:实施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评价1.内容2.三大特点:具有“战时”“共产主义”及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管理,违反经济规律的特点。3.评价(1)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要点2新经济政策思考:(1)史料一中“原先的行动”“改良主义”各指的是什么?(2)结合史料,说明“改良主义”的突出特点及其积极作用。提示:(1)“原先的行动”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良主义”指实施新经济政策。(2)特点:利用商品经济和货币规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私有制,以最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新生政权;恢复了社会经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④作用:巩固了政权。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近几年高考题目中,考查比较多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往往通过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形势的分析考查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的认识以及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等。[考情分析](2015·高考海南卷)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真题探究][审题干]1924年→反对新经济政策复活资本主义→表明苏联高层对新经济政策不满。[析选项]经济恢复是在1925年,排除A项,C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2年就已证明过时,排除D项。[答案]B1.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主张停用货币”。下列对材料的合理解读是()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能力提升]解析: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A项正确;B、D两项时间不符,排除;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答案:A2.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根据所学,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实施余粮收集制,是为了保证前线的粮食供给;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建设;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当时的工业建设的需要,因此农业政策的调整是依据国家战略的需要,故B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排除;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排斥了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故C项排除;农业集体化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故D项排除。答案:B3.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农业集体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解析:根据图表信息,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是在1923—1925年,联系所学,是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已经基本结束,故A项排除;农业集体化是1928开始的,故B项排除;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项排除。答案:C考点二斯大林模式1.确立(1)步骤: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2)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内容(1)所有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_______________。(4)管理手段:主要以_________管理经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手段3.评价(1)积极方面: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消极方面①片面发展_______,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___________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重工业地方和企业[思维升华]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最大的缺点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机制,不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不能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他在苏联建国初期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被西方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轻巧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要点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与斯大林体制史料三思考:结合以上三则史料信息,概述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特点。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保障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教训(1)原因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特点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教训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区别: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2)原因: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要点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料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解读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史料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思考:斯大林对列宁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