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政策:毛泽东提出“______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_____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外交封锁。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2)内容:______________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另起炉灶苏联互相尊重主权(3)实践①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国际声誉。②万隆会议:中国提出了“_________”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4)意义①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它超越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思维导图]外交政策的本质、制度因素[归纳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图解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要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月内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11949年10月2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1949年10月4日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31949年10月5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41949年10月6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国51949年10月6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61949年10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71949年10月7日波兰人民共和国81949年10月1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91949年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01949年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11950年1月18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思考:史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怎样的特点?体现了中国此时怎样的外交原则?试分析此原则形成的背景与意义。提示:(1)特点: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建交。(2)原则:“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国内外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3)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1.“一边倒”外交的全面理解(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促成此外交政策的四大因素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②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敌对关系。③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④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的认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战术问题。从历史角度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我国的独立主权,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要点2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史料20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思考:根据史料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面临的背景。提示:国际:两极格局对峙;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出现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维护和平、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开展工业化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成熟的四大依据(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是考查的高频点;命题多重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知识点的考查。2.从考查形式和角度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作链接性考查;命题多运用图表、文史资料,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3.在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涵;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在联系。[考情分析](2018·高考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A对:题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错:“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成立,美国还未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D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真题探究][命题意图]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原则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准确认识和理解。[考试方向]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答案]A1.如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能力提升]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解析: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A项正确;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世界局势并未趋于缓和,排除B项;C项是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与材料“50年代以来”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2.1957年12月4日,时任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说道:“如果我们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在不同方面增进人类幸福的人,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那就是万隆决议的精神。”这表明万隆会议()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B.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岐C.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可D.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解析:依据材料“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可知,万隆会议主张用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分岐,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国际威望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赢得各国的广泛认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考点二70年代以来的外交新局面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________衰落。②亚非拉___________,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③中国在内政、外交上成就显著,国际地位提高。(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霸权地位发展中国家2.中美关系正常化(1)过程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_____________》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现和中国建交的热潮。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_____________》,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中日联合声明[多元思维]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演变,西方舆论认为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提示:美国长期执行孤立中国的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意料之外”;同时,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中美共同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中美关系缓和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符合两国的利益。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1.国际交流与合作(1)外交策略①积极开展多边外交。②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表现①不断扩大同___________的经济技术合作。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WTO)。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加_____________的各项活动。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政策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___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2)表现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②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2001年成立了_____________。③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开展的各项工作。独立自主霸权主义上海合作组织[备考点拨]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思维导图]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突破[通史印象]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外交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必修1)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我国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和“一国两制”的政策。(必修1)经济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修2)教育与生活中国学生的主要留学地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必修3)[思维导图]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的特点[网络构建]要点1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突破史料一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