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能力提升历史内容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古代农业(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原始社会时期的刀耕火种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2)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1)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世界领先。(2)小农经济是基本经济形态,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古代手工业(1)纺织业:原始社会晚期萌芽;汉代发展成熟,经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官营纺织业规模庞大;明清时期,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萌芽;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盛时期;汉武帝时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3)陶瓷业: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彩陶;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到瓷的过渡阶段;唐宋以来,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1)历史悠久。(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3)享誉世界,世界领先古代商业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官府控制对外贸易古代经济政策(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但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2)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1.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1)中国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②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①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②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④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⑤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3)共同点①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②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③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2.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①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②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性因素①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②“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模板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它的基本特点是:(1)一般由比较对象、比较项目、比较结果三部分组成。依据考查目的的不同,比较型选择题可分为横向型比较和纵向型比较。(2)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典例】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解析】A项认为农业和商业是互补的关系,C项认为农业、商业、手工业三项同等的重要,D项认为工商皆本,三者皆注重商业发展。B项认为多一人从事商业就少一人从事农业,属于重农抑商,符合题意。【答案】B【通关秘籍】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1)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2)联。联系所学相关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4)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视角1运用生态史观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的利弊得失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说明()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③西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A.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中体现“非时”不可砍伐,不可捕鱼,说明当时具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故①②正确,B项符合题意;③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④中的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④错误。答案:B视角2古代化文明成果助推中国梦人民网:“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解析: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元时期,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答案:C视角3历史意义·以古代社会的经济现象看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影响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解析: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故选A项。答案:A视角4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C.强化了“海禁”政策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最深远影响”“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最深远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比较四个选项,与此最接近的是D项,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答案:D视角5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国在北宋神宗年间,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后世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率也不过才达到9%,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高度。”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A.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C.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解析:城市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由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可以确定古代中国政府不可能扶植鼓励城市化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答案:D视角6通史意识·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现象2018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8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中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的是()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是1583—1610年,都是在中国明代,故应选C项。答案:C视角7非主流价值观·徽商信奉的商业精神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解析:捐资、募勇抗倭与A项相一致;一贾不利再贾……三贾……反映了B项;数月不沾鱼肉反映了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诚、义的信息。故答案为D项。答案:D视角8学术前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对此,下列观点最确切的是()A.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支持明清说,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D.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解析:材料中“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说明各方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欠缺的不是证据,故A项错误;其他说法也都有自己的证据,没有理由单独支持战国秦汉说,故B项错误;支持明清说,证据仅从与西方资本主义时间相吻合来证明不充足,故C项错误;因为各个历史时期均已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想确定哪个正确,需要的是标准,所以首要做到的是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才能选择支持哪一方,故D项正确。答案:D视角9文明史观·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C视角10中外比较·明清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日益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解析: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续发展方向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