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的土地制度。3.古代的手工业。考点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_____经济发展。(2)地域差别:北方以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___________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________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主要家禽:有猪、马、牛、羊、鸡、狗等。种植粟麦水田稻作种植业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______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_________,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______、筒车等。牛力曲辕犁翻车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________、郑国渠。(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______工程。(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________就是其中的代表。(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都江堰治河坎儿井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__________方式进行生产。(2)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①原因:生产工具和____________的进步以及___________的出现。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简单协作耕作技术私有土地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_________。(2)奴隶社会井田制①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②性质:以国有为名的________________。③内容: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④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公有制贵族土地所有制(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①确立:战国时期,__________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②形式:君主私有土地、______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③发展a.宋初“____________”“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____________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④后果: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商鞅变法地主田制不立土地买卖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_________关系。(2)发展①战国时期已经产生。②宋代日益普遍化,____________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③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影响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租佃租佃经营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像建康一样的大城市江南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概念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轻巧识记]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2.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可归纳为“一、二、三”(1)一种经济成分:小农经济。(2)二大土地制度: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3)三大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图解识记]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名师指津]牛耕出现的意义牛耕出现之前,人类在耕作过程中,无论是刀耕火种,还是石器锄耕,都是以人力作为农用动力,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畜力。因此,它的出现是农用动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概念导图]小农经济[图解识记]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误区警示]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思维升华]土地兼并的出现及影响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要点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二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史料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思考: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提示:(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2)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五大特点1.模式和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经营分散。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或火耕)—“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5.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和政权的兴衰。要点2小农经济特点及其影响制约因素思考:概括以上四则史料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点。提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负担沉重;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近代受西方入侵影响下逐步解体。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小农经济的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1.从考查内容看:大多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2.从考查角度看: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等是考查的重点。高考试题多运用新材料、新情景,以表格、图片和文字材料等为平台,考查古代经济与近代、现代经济的联系。未来高考可能将古代的经济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状况相联系,分析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3.复习备考时,注意对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认识。[考情分析](2015·高考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审题干]题干大意:农夫耕作所得可养活五到九人→一个家庭的人口数量→深层信息隐含了精耕细作方式、一家一户经营模式。[真题探究][析选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答案]C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主要说的是记载中提起的数量多,说明那时粮食作物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答案:C[能力提升]2.秦始皇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际所致,无不臣者。”汉高祖即位后为他父亲祝寿时说:“始大人尝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二哥刘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这反映了()A.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B.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C.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D.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根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及材料中刘邦所说的“产业”得出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故C项正确;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答案:C3.庄季裕《鸡肋编》中记载:“(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一变化反映了()A.人口南迁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极大B.我国传统的农业格局基本上被打破C.有利于江南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制D.南方农业经济的种植结构严重失衡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反映的是南宋立国之初,南迁的北方农民因价格和赋税政策的影响大量种植春小麦,这有利于江南稻麦轮作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自然经济的破坏,A项错误;我国传统的农业格局是“南稻北粟”,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南迁农民种植春小麦的热情高,并不能体现稻麦、粟在农业生产中比例的变化,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答案:C考点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手工业成就(1)冶金业①青铜铸造:______时期是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