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栏目导航高考考法·全突破基础知识·全通关0102基础知识全通关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政治1.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恩令答案2.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____、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____。3.选官制度实行______,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决策相权察举制孝廉答案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故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场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答案2.门阀政治原因(1)经济根源:西汉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2)政治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权力(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稳定统治,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3.选官制度采用__________,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九品中正制答案三、隋唐政治1.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______,“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节度使答案(2)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________,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审核政令答案加强皇权三省互相牵制,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________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______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割据势力政事堂答案(3)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3.选官制度:科举制(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______,科举制形成。(2)影响:有利于打破________,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________。进士科特权垄断中央集权答案四、宋朝政治1.中央(1)二府三司制形成①宋初设立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________、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____。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财权答案(2)文官政治的形成①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将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②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③评价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费用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2.地方(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①军事: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____负责监督。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收入。藩镇割据禁军通判答案(3)特点及影响特点影响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五、元朝政治1.中央(1)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中书省答案2.地方:行省制度(1)内容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____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____节制。中央中央答案(2)区划原则:“犬牙交错”表现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作用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比较容易控制地方。这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评价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从西汉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迁从尚书、中书、侍中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说明中朝制与三省制存在一定渊源,体现了内廷近臣向朝堂执政大臣的演化。[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①“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②“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③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关键信息①“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②“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史料二同样注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史料二中③“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试答](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探究2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①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②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③“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综合以上史料,归纳古代中国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解读](1)从史料一信息①“重用内朝”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由②“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史料二反映了三省的运行机制。由史料二中③“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中“中书、门下”的职能。[试答](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方式:转移相权(另设机构);分割相权(相互牵制)。►探究3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①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②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③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科举制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根据史料二,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解读](1)解读史料一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通过概括①“前此选举”的弊端,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