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模块一中国古代史话题一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相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实物为支付手段。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4.思想文化的变革(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②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统一局面遭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遭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这为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6)从思想理论来说,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1.(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2.(2019·蚌埠一模)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该事件表明()A.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B.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C.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D.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C[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夺土地,由晋侯作裁决,说明卿大夫已然挑战了周王室对土地的所有权,冲击了周王的权威,周王已无法自主支配全国的土地。]3.(2019·宿州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材料中富民思想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映,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家国一体”的分封制[史学新论]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西周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子弟和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权威预测)在平定武庚(商纣王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D[以殷治殷和将微子启的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故选D项;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故排除B项;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地位无关,故排除C项。]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史学新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分封现象“千年不倒”说到底是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及儒家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2.(权威预测)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此记载说明()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根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尊卑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业制造发达,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排除。]春秋战国走向一统的文化渊源[史学新论]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许倬云《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命题思考]由西周宗法分封制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血缘同根、民族认同等,成为几千年维系统一的精神图腾。3.(权威预测)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C[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社会转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不是民族融合造成的,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与题目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D项颠倒因果关系,战国时期的变法推动了民族融合,而不是民族融合推动战国变法,排除。]Thankyouforwatching!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