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 第5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5讲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承发展并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思想文化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市民文化兴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一、明朝(1368—1644年)1.政治(1)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②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③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2)地方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②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2.经济(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手工业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3)商业①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②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③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④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4)经济政策①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明朝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思想文化(1)思想①王阳明“心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②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2)科学技术①《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②《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①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②戏曲:明朝时,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③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政治(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2.经济(1)手工业: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商业:晋商和徽商。(3)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很大;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4)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思想文化(1)思想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②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③王夫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文学艺术①小说创作的兴盛:《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②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③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辨]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辨]明代地方分权体制避免了地方坐大割据对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因事权散置,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补]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商品享誉世界,世界各国在交流中无法提供相当的交换商品,只能使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至此大量白银涌入中国。►[拓]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这种朝贡贸易,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使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代表的是新兴市民阶层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利益。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倡导学校议政等方法来修补封建制度。►[拓]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拓]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主题一明清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集权加强1.(2019·高考北京卷)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点睛:(1)皇帝的意志可操纵内阁的票拟内容体现了皇帝与阁臣间从属关系。(2)历史解释。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答案:D2.(2018·高考全国卷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点睛:(1)长颈鹿解读为“麒麟”只能说明见识上的主观性与浅薄。(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析:B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A错:题中图画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C错: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加剧,海禁政策愈加严格,故海禁政策解除说法错误。D错:题干无法反映出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3.(2017·高考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点睛:(1)宦官读书在朱元璋之后制度化,应联想到内阁及“司礼监”的职能。(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政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备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答案:A4.(2016·高考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点睛:(1)巡抚使地方行政权力相对集中,但并不等同于地方权力扩大。(2)历史解释。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集权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答案:B1.明代国家治理制度设计抓行政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掌军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掌军旅之事,但无选任升迁军官和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有人事、调遣和发布命令之权强监察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其职权,与六部权力并重。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抑制御史权力过大用特务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判刑等活动,称为“诏狱”设内阁(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设三司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即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平行,互不统属,对中央负责2.清代社会治理制度设计(1)中央官制——军机处①概况: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政令。②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③特点: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④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2)地方行政制度: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3)边疆政策①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事务。②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边疆开发,融合民族关系。(4)盟旗制度: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5)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1.史料实证——内阁对君权的强化与约束万历十四年(1586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首言立国本一事,之后言官们请求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立储之事,纷争不断,持续时间长。后明神宗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士大夫的胜利而告终结。明代国本之争表明()A.众治政治已经形成B.立储法度一直传承C.君臣关系彻底恶化D.皇权专制受到限制解析:明代国本之争最终以皇帝让步,士大夫的胜利而结束,故选D项;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项;国本之争反映的是皇帝与士大夫立皇太子的问题,而不是立储法度传承,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国本之争,争论的目的有利于维护统治,排除C项。答案:D2.历史解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