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宋元(960—1368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时期。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辉煌的成就。思想文化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逐步成熟和转型;科技文化全面繁荣,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一、宋元时期的政治1.中央官制(1)宋代:为了加强皇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三司”指盐铁司、户部司、度支司,三司长官称“三司使”,总理国家财政。(2)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2.地方行政体制(1)宋代:路、州、县三级制。(2)元代: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3.监察体制(1)宋代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2)元代设御史台,复按人命重案,纠举官吏。二、宋元时期的经济1.农业(1)宋代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经营方式进一步发展,自耕农进一步衰退。(2)宋代的水转翻车以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2.手工业(1)管理制度:宋代匠户被官府强制役使。元代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2)成就①纺织业: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代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②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③陶瓷业: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闻名天下,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3.商业(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市”的发展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商业活动,集镇、夜市兴盛。(3)两宋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4.经济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农民南迁,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开始赶上北方。(2)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时期: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三、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2)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2.创立(1)创立者:北宋五子。(2)内涵:将儒学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3.成熟: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4.发展: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主张“发明本心”,直接体悟理。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四、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1.四大发明(1)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2)火药:宋朝广泛使用火药。(3)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2.艺术(1)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以行书闻名于世的元代书法家首推赵孟,创立“赵体”。(2)绘画:宋代苏轼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意境的特点。(3)戏曲:宋代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3.文学(1)宋词: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词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2)元曲:杂剧和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杂剧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拓]宋代吸取唐末武将权重、藩镇割据教训,开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辨]唐代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代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与唐朝尚书省职能类似。►[注]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各个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拓]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自耕农群体进一步衰退。►[补]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北宋中期,市舶收入达四十二万缗左右。南宋前期,宋王朝统治危机深重,市舶收入在财政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辨]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拓]随着工商业城市兴起,为适应城市居民所需而产生一种市民文化,如宋词、元曲、风俗画等。主题一宋元时期的制度变革1.(2019·高考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点睛:(1)募兵众多→军费开支巨大→财政负担沉重。(2)历史解释。解析:A对: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B错:不符合史实,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C错:不符合史实,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错: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2.(2018·高考全国卷Ⅲ)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点睛:(1)宰相出身高门仅28人,出身底层却有80人,这说明了什么?(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答案:B3.(2018·高考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点睛:(1)中央与地方行省有明确的职权划分,能说明什么?(2)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不可过度解读史料。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这说明元朝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答案:A4.(2016·高考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点睛:(1)史官限制了帝王的随意行事说明史官制度怎样的作用?(2)凸显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考向。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宋太祖不是不愿史官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记录其“误失”,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A1.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1)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2)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3)元代中书省下设六部,掌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2.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表现及评价(1)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文官政治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3)评价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3.家国情怀——文官政治对道德伦理观的影响(1)由于国家对文人的重视,士人的道德伦理观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以天下为己任”和“忠君”的意识逐渐成为士人修身的重要内容。(2)“修齐治平”成为文人入仕的终生追求。范仲淹等文官士大夫最终将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王安石则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所言所行无疑是这种国策和文官政治长远影响的结果,更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1.史料实证——古代吏治建设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员选拔()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解析: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是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答案:D2.史料实证——古代吏治建设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了科举制度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解析:材料的主旨是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不能体现强化中央集权的信息,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明代科举制是宋元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注重理论,而且注重实践,故C项正确;明代更突出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故D项错误。答案:C3.历史解释——相权对皇权的约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即将亡国不是材料关键所在,故A项错误;南宋末期因战乱影响,君主专制削弱,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说明当时决策体制完善,中书门下仍有一定的决策权,故C项正确;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仅是材料的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