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时期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政体:隋唐时期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2.地方行政区划(1)唐代前期:道、州、县三级制。(2)唐代后期: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3.监察制度:唐代设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选官制度(1)魏晋:九品中正制,选官大权把持在世家大族手里,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2)科举制①过程:隋朝创立,唐代完善。②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二、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1.经济发展(1)农业①生产工具: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走向成熟。②灌溉工具:隋唐北方出现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出现高转筒车。③土地制度:北魏和唐代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2)手工业①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②唐代:唐代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享有盛名。(3)商业①“市”的发展: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出现“夜市”。市的设立和废止都服从于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商人和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②对外贸易: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2.思想文化(1)思想: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2)科技①造纸术: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②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唐代《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③火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④医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3)文学艺术①文学:唐代是诗歌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②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代表人物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名家。③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山水画进一步发展。►[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拓]三省六部制约束皇权主要体现为重大决策需走固定程序,并成为惯例,限制了君权决策的随意性。►[拓]促进不同阶层间人才流动;削弱士族对政权的影响;形成了对知识、对科举的价值观取向;体现了公开、公平、制度化选才趋势是命题关注切入点。►[补]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明显: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注]三教并存体现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三教并存虽然使儒学受到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改变。►[联]“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主题一国家治理制度的设计智慧1.(2018·高考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点睛:(1)唐代地方行政管理多数是道、州、县,藩镇数量并不占多数。(2)藩镇除少数几个外,多数仍在防御地方割据、守卫边疆、维护地方治安。(3)史料解释要有打破思维定式,立足史料信息、理性评判的素养。解析:通过“赋税供纳”来看,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各藩镇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高考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点睛:(1)史书由私家著到帝王参与编修,帝王目的是什么?(2)历史解释应立足史料客观评判。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答案:C1.魏晋南北朝社会发展这一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1)政治①政局:大分裂、大动荡,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大。②民族:民族大冲突,大融合,胡汉互化。③选官:实行九品官人法,形成士族门阀政治。(2)经济①农业:前期,小农经济萎缩;后期,北魏推行均田制,重建小农经济。②工商业:工商业衰落,以物易物大量出现。③经济格局: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3)文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魏晋玄学兴起,佛教中国化,三教合一出现。(4)社会①佛道宗教势力发展。②士族门阀兴起,后期有所衰落。2.隋唐社会发展(1)政治①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②科举制的出现与发展,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③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朋党之争严重。(2)经济①农业:前期推行均田制;唐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②商业:前期,对商业的管制严格,后期不断放松。(3)文化①三教合一继续发展,唐朝奉行三教并重的政策,思想自由宽松。②科举制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③唐代社会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社会①宗教:佛教、道教宗教势力庞大。②心态:国力强大,社会开放,国民自信。3.隋唐国家治理制度设计(1)政治制度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②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2)经济制度①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②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③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①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②募兵制,即征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1.家国情怀——民族认同与自信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作用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答案:D2.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常态的情况下,他们(中国古代农民)是政治的莫名其妙的观众和国家权力的俯首帖耳的受众,表现出的是低调的集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古代中国农民对政治“低调”的主要原因是()A.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B.统治阶级严酷统治镇压的结果C.小农自然经济的影响D.佛教、道教长期熏染的结果解析:材料意思是中国古代农民对政治不关心,对国家政权也是俯首帖耳,说明受儒家思想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在常态的情况下,如陈胜、吴广起义就属于非常态,是统治阶级残酷统治镇压的结果,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对政治“低调”的主要原因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封闭性有关,故C项正确;佛、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的农民,故D项错误。答案:C3.历史解释——史官传统约束皇权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解析: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D项错误。答案:A4.历史解释——政事堂集中相权、约束皇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可知,政事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而非强化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原有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