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三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主题整合 串点成线 探索知识深度——世界史纵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串点成线•探索知识深度——世界史纵向专题线索串线1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法治理念1.罗马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罗马法时代,是奴隶制社会,不会存在人人平等。但是对于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主张平等原则,该原则发展成后来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法人制度:罗马法没有法人名词,但是设立了法人制度,对法人分为社团和财团,并对法人的权利义务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3)一夫一妻制度:与现在内涵不一样,但是至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名词,成为后人战斗的武器。(4)物权法定制度:罗马法强调物权的范围和种类都由法律规定,所有权为自然权,为核心权利。后来该原则发展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5)继承制度:实行遗嘱至上原则;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尊重当事人的意愿。2.罗马法遗产在今天的影响(1)陪审制度:仍是当今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2)保护人制度:演变为现代的律师制度。(3)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法则体现了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想。(4)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渊源。(5)法源于自然:是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渊源。(6)罗马法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如法国《民法典》中有关物权和债权的内容,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7)罗马法名言“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所谓的“不告不理”审判原则;资产阶级对此继承和发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的原则。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1)法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①“以法为本”,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②颁布法律,重典治国的成文法传统。③“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平等精神。(2)儒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①以人为本,主张“天下归仁”。②以宗法为纲,重视人情的因素。③维护传统制度,强调因事设刑。(3)道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崇尚无为而治,否定有为的人定法。(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的弊端①专制主义笼罩,缺乏“妥协”的精神。②宗法制度压抑个人独立,缺乏权利意识。③政治缺乏民治思想。(5)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中的法治思想: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其主要法治思想包括: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①“民主君客”论,提出了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倡导民治、反对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人权平等。②“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强调从政治法律制度上解决社会治乱问题。③“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人民有议政权和监督权。4.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2)法律地位:古代中国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4)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5)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古代中国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为君主专制服务。(6)历史影响:古代中国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解析:公法与私法均能体现法律至上原则,A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罗马公法是规定国家事务的法,其地位高于保护私人权利的私法,体现了国家至上的理念,故B项正确;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贵族政治与罗马帝制,非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罗马公法与私法结合起来维护罗马整体利益,且罗马不是城邦制度,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错误。答案:B2.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解析:据材料“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教皇反对人们占有财富,因此罗马法的复兴不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4世纪欧洲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12世纪”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说明罗马法有利于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答案:C3.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解析: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这显然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和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并未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B4.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解析:根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可以得出在汉代儒家思想融合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儒家融合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故B项错误;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是正确的观点,但是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是君本的封建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着国家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定为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罚,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之下,尽人皆臣妾,根本无所谓法律权利,礼教力倡“无讼”“息讼”也导致人们的权利意识非常淡薄。中国古代没有部门法的划分,历代法典通称刑律,社会各个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统统规定于此,统称犯罪,处以刑罚。一部法律中,实体法与程序法也不区分,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混一,作证与招供同等看待。历代中央及地方的循吏、清官,正因为作为“民之父母”官,而掌握司法审判权。——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二在古代罗马法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法学家起了突出作用。公元426年,东西罗马皇帝共同颁布《学说引证法》规定罗马著名的五位法学家的解答和著述具有法律效力。按照罗马惯例,裁判官颁布的各种告示也具有法律效力。公法、私法的划分是罗马法的首创,前者包括祭祀活动和国家活动的规范,后者包括所有权、债权、家庭以及继承关系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说:“私法是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这些法律背后都隐含着自然法精神。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理性,是生物间的规则,是从万物本性中产生的,不仅适用于全人类,而且适用于一般动物。——何勤华《外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主要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律的共同影响。答案:(1)古代中国由皇帝立法,古罗马立法途径多元化;古代中国等级色彩浓厚,古罗马体现平等精神;古代中国权利意识淡薄,古罗马有较强的权利观念;古代中国重刑轻民,古代罗马重视私法和民法建设;古代中国法律分类较简单,行政官员掌控司法,古代罗马法律分类详细;古代中国法律主要体现当政者的意志,古罗马法注重体现自然理性。(任从其中4个角度进行比较即可)(2)巩固了当权者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古代中西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法系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当时都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答3点即可)串线2凸显对话、合作与妥协理念的政治智慧1.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妥协”智慧(1)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妥协”,使雅典避免了内战,走上民主和发展的道路;罗马贵族和平民的“妥协”,产生了一部伟大的法律,使罗马走上发展、繁荣的道路。(2)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势力和领导“光荣革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战争,议会成为各个集团不满情绪的宣泄口和妥协平台,这种“妥协”精神,为以后的英国人提供了一种用和平谈判和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大智慧。(3)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4)法国大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后近百年中,社会持续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法国终于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5)辛亥革命中对旧官僚、立宪派和清朝逊帝的“大妥协”,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篡夺”和清朝复辟,但也加速结束清王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了革命力量。规律认识:妥协有利于政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2.西方民主制度确立的特点(1)过程:传统与创新的平衡。①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发展了中世纪形成的议会制度,开创了责任制内阁和政党政治。②美国保留了殖民时期的州自治制度,也没有废除黑奴制度,在妥协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③德国政治体制中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地方各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2)内涵: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策略:斗争与妥协的平衡。妥协是一种艺术。在西方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中,既有刀光剑影的激烈斗争,也有相互妥协的人类智慧。①英国:国王和议会相互妥协,形成了君主立宪制。②美国:地方与中央相互妥协形成了联邦制;南方与北方妥协,保留黑奴制度,巩固了联邦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大州与小州妥协,形成了独特的选民分配制度;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相互妥协,形成了参众两院制度。③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制定了1875年宪法。④德国: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相互妥协,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1.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的,《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C.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解析:根据材料“总统解散众议院”,体现了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符合法国国情,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总统”“众议院”“参议院”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社会阶层、派别相互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

1 / 1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