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二 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 主题整合 串点成线 探索知识深度——中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串点成线•探索知识深度——中国近现代史纵向专题线索串线1近现代中国的土地政策1.近代以来各阶层对土地问题的探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小农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空想。(2)资产阶级: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不没收地主土地,是空头支票。(3)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2.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做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作用: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2)抗战时期:政策:双减政策。做法: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做法: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过渡时期:土地改革(1950—1952年)政策: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做法: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三大改造时期:土地改革(1953—1956年)政策: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做法: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社经济的过程。作用: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6)改革开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法: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当时是为了发动农民反对国民党围剿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是因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调整土地政策是为了团结地主共同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因此此时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故B项正确。答案:B2.观察下面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地区安远、寻乌、信丰3县莲花琴亭村193户龙州等17村393户5亩以下7074.672.775—10亩2019.211.4510—20亩53.63.5620亩以上2无田32.612.22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D.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土地革命,给予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故D项正确。答案:D3.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A.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B.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C.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解析:1932年正值国民党“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限制土地的数量,旨在遏制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4.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解析: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1950年”不符,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1950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5.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解析:材料显示包产到户的队粮食增产幅度最大,实行“大呼隆”的队粮食减产,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C项是1953—1956年;D项是1978年以后。答案:B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材料二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继续推进这一政策,使亿万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愿望。1953年到1956年底,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由此步入了长期的土地公有制时代。——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何调整,分析中共此次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解析:(1)第一小问土地政策的调整,材料一由“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可得出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由“消灭地主阶级”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可得出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土地政策的调整开始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主要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2)第一小问主要特点,从背景看,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所有制看,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从影响看,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第二小问启示,土地政策的调整适应了时代和国情,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答案:(1)调整:①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②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主要原因:①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再次合作;②为了团结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现全民族抗战。(2)主要特点:①土地政策的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或国共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②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③土地政策的调整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启示: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时调整;②政策调整应结合本国国情,做到实事求是;③科学合理的政策调整有利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串线2道路自信——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一、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1921—1923年)(1)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会后,工人运动发展起来,形成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中国共产党二大从国情出发,制定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中国共产党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1)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2)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揭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1930—1933年2月,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3)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4)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同时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防御阶段:积极对日作战,配合正面战场;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2)相持阶段:坚持对日作战,为克服投降危险和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1940年发动了百团大战,并开展反“扫荡”斗争。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根据地还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3)反攻阶段:向日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尽力争取和平民主,参加了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2)全面内战爆发后①军事上,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②经济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③政治上,领导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二、国共两党近代化道路的探索1.20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近代化道路探索的背景(1)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工商阶层迅速增加,新兴知识分子阶层迅速成长,军阀和士绅阶层迅速变化,农民的分化以及无产阶级的壮大。(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开始暴露。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社会主义文明兴起,从孙中山的“以美为师”,到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此时,走西方的道路已不是中国近代化的唯一选择。(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成为其国际诱因。2.20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近代化道

1 / 9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