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升华唯物史观——通中西1.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工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产生;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列强资本输出和资本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政治上——各阶级、阶层抗争探索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抗争探索: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潮,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思想观念进一步变化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春天”。(2)“萧条”: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由暂时繁荣转入萧条困境。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①企业内迁: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将企业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以及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毁灭,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事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③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②官僚资本膨胀: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4.现代中国——“参与者”(1)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上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2)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可知,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迫使军阀集团不得不暂时予以退让,故C项正确。答案:C2.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解析: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国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态,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星期制已经获得普遍推行,这反映的是社会舆论,但没有体现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制约,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答案:D3.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委员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这表明日本意图()A.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扶植更多的傀儡统治政权C.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D.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政策解析:材料体现了日本在中国设立分会和办事处,体现了其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意图,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侵略,不是扶植傀儡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是满铁经济调查会,因此不是扰乱中国的经济秩序,故C项错误;D项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措施,错误。答案:A4.1937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拜祭黄帝,在祭文中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官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祭文中更多用“始祖”“吾华”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注意改善和国民党的关系B.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D.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解析:祭文中更多用“始祖”“吾华”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选D项;材料强调中华民族的概念,而不是单纯改善和国民党的关系,排除A项;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早在这时就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排除C项。答案:D5.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80年代,中国关注不结盟运动的成功经验并采用不结盟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和苏联国力的下降B.两极格局的正式结束C.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D.金砖国家联合的需要解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从中国利益出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的调整,故选C项;美国和苏联国力的下降,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有影响,但是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极格局正式结束于1991年底,排除B项;金砖国家的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排除D项。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