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2年)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1840-1912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政治西方发动了五次大的侵略战争,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下,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政府统治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思想文化“天朝上国”思想受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潮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先后成为主导潮流。社会习俗西方生活方式、习俗传入中国。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1.政治(1)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②过程:爆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失败——天京陷落。(3)革命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②《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2.经济(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开始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化的潮流和趋势。3.文化(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不悖。(2)交通与通信的进步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开启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1912年)1.政治(1)沉重的民族危机①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人民的抗争①戊戌变法:1895年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②义和团运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等。(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文化(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4)大众传媒的发展①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拓]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首要任务;二是实现社会进步,实现近代化,即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拓]近代前期,清政府“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且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所以在与列强就条约问题进行外交谈判时,其对于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且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如五口通商、公使进京等;对于列强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要求,却轻易答应,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补]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京的实现、觐见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取代传统宗藩体制。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外派使的尝试、利用公法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开始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项,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无知无能。►[辨]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民族工业特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联]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辨]近代化与工业化(1)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2)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主题一中华民族意识在抗争中觉醒1.(2019·高考天津卷)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点睛:(1)为什么吴玉章在1903年没有选择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他当时选的是什么?(2)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答案:D2.(2018·高考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点睛:(1)日本利用外交规则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的反映说明了什么?(2)历史解释。解析:C对: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A错: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B错: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D错: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答案:C3.(2016·高考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点睛:(1)1894年前→中国有军备优势!凭借什么?(2)时空观念、洋务运动。解析:西方人士所讲的“军备优势”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从欧洲购置了大量当时先进的军事装备,并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北洋舰队。因此,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得到普遍认同,被视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重要尝试。西方人士的认识正是他们基于对中国近代化努力成果的认识。答案:C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1)变局之因:外敌入侵(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2)具体表现①政治上: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先声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②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对外开放;“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④思想上: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2.社会各阶层的应变反应(1)清政府①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对外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②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2)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①态度:抑制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②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3)地主阶级洋务派①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②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总理衙门推动;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4)农民阶级①态度:洪秀全领导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②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5)资产阶级①态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改革科举,倡导实业救国,发起戊戌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