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主题(六)主题(四)目录ONTENTSC4专题跟踪检测(二)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二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经济主题知识夯实/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3.封建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③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④宋元明清时期。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3)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二、中国古代的土地经营方式1.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封建土地主要经营方式。2.租佃关系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1)租佃关系的发展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营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租佃关系进一步普及。(2)租佃关系的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订立契约。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到宋代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唐中叶后,出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端倪,到明清时期得到较快发展。(3)租佃关系的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等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但租佃制使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3.田庄经济(1)特点①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②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庄主的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2)影响①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②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③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封建割据势力。三、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收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总体来说主要两种情形:一是税人,一是税物,且其发展趋势是由税人逐渐向税物转化。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秦汉至唐代中叶)、赋重于役(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役并入赋(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的三个阶段。具体来讲,其演变规律如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两税法下,每户按资产多少交纳户税,按田亩多少交纳地税)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征收银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输庸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役,可以交相应数量的绢、布等来代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手工业发展)5.税种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主题考向探究/找准考向·素养提能考向(一)挖掘认知的深度1.(2018·高考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学科素养时空观念:西汉文景时期。历史解释:农民得不到粮食增产的国家惠农政策的实质。思维脉图解析:题干所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收取很少甚至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项;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项。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项正确。答案:B2.(2019·高考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C对: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A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佃农只是以租佃方式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且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极为频繁的表述错误。B错: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D错: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3.(2017·高考全国卷Ⅲ)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项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数是2户,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项不正确;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项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不正确。答案:A考向(二)转换思维的角度4.(2016·高考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项正确。答案:B考向(三)拓展教材的宽度5.(2016·高考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2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答案:D主题深化提能/深化重点·突破疑难热点链接土地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关乎民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问题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8年全国卷Ⅱ第30题考查“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2017年全国卷Ⅰ第30题隐性考查“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等。在备考时,考生要对土地问题多加重视。关于土地问题。2020年高考可能从以下方向进行考查:(1)从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视角,考查唐代中后期均田制的瓦解(均田制依赖于政府对土地的控制)。(2)从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的关系视角,考查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考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等。链接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和赋税问题1.西周时期:(1)土地是分封的重要内容。(2)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商鞅变法强制性地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3.秦汉时期: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大族利用政治特权,疯狂兼并和掠夺土地,建立庄园。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5.北魏至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6.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7.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链接二中国近现代的土地问题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问题(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2)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问题(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经济得到发展。(2)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问题(1)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2)1978年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链接三世界土地问题1.英国: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开展圈地运动。2.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3.苏俄(联)(1)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有了全国大部分土地。[预测押题——学以致用]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编》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析:材料中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观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由此可以推知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