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三 现代史 专题十一 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与民族复兴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题(二十七)主题(二十六)目录ONTENTSC专题跟踪检测(十一)模块三现代史专题十一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与民族复兴主题知识夯实/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政协召开,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首先在内蒙古实行,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2.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政治(1)平反冤假错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4)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实行基层自治与民主选举是落实民主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立初期由“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发展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熟。(2)外交成就①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③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1)扬眉吐气: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3)冰释雪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3.新时期的外交(1)目的:为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3)内容①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参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②参与世界交流和合作,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大国和大国集团建立不同类型的外交伙伴关系。主题考向探究/找准考向·素养提能考向(一)拓展教材的宽度1.(2018·高考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学科素养时空观念:1956年。史料实证:制定完备法律,健全国家法制的社会背景。思维脉图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A项错误;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B项错误;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C考向(二)转换思维的角度2.(2018·高考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题干反映了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国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可以积极争取”“不急于争取承认”“也可以等一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项正确;“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美国还未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A考向(三)延展知识的长度3.(2016·高考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答案:B主题深化提能/深化重点·突破疑难(一)深化认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概括为:(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2)民主法制建设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要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的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预测押题——学以致用]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C2.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解析:由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概括均不够全面,故排除。答案:C(二)线索拓展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1)第一阶段(1949—1970年)①美国孤立和敌视中国。原因是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并引发武装冲突。(2)第二阶段(1971—1978年)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②中苏关系继续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3)第三阶段(1979年至今)①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②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预测押题——学以致用]3.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选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项;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会趋同,排除B项;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C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解析:“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不能体现与西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无法体现西方的封锁被打破,故B项错误;“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可见外交政策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无法体现“全方位”,故D项错误。答案:C主题模拟演练/实战演练·直通高考1.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

1 / 1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